什么是心肌病
心肌病是一组异质性心肌疾病,由不同病因引起心肌机械和(或)电活动异常,表现为心室肥厚或扩张,可致心脏功能进行性障碍。分类有原发性(病因不明,包括扩张型、肥厚型、限制型)和继发性(由其他系统疾病引起,如缺血性、酒精性)。发病机制涉及遗传、感染等因素及不同人群特点。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诊断依靠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成像等。治疗针对不同类型采取相应措施,如扩张型对症支持、肥厚型用β受体阻滞剂等,继发性需治原发疾病。
原发性心肌病:病因不明,包括扩张型心肌病,其特征为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张,伴收缩功能障碍;肥厚型心肌病,以心室非对称性肥厚为特点;限制型心肌病,主要表现为心室充盈受限。
继发性心肌病:由其他系统疾病引起,如缺血性心肌病(由冠心病心肌缺血导致)、酒精性心肌病(长期大量饮酒引起)等。
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在原发性心肌病中起重要作用,某些基因突变可导致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例如肥厚型心肌病常与肌小节蛋白基因突变有关。
感染因素中,病毒感染可能通过直接损伤心肌细胞、引发免疫反应等机制导致心肌病,如柯萨奇病毒感染与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生有一定关联。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心肌病可能更多与遗传代谢性疾病、先天性因素等有关;老年人心肌病则常与缺血性因素、退行性变等相关。女性在一些心肌病的发病和表现上可能有其特点,比如某些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对心肌病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大量饮酒者易患酒精性心肌病;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患原发性心肌病的风险相对较高。
临床表现:
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乏力、水肿、心律失常等症状。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早期可能仅有活动后气短,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端坐呼吸等左心衰竭表现,随后出现双下肢水肿等右心衰竭表现;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可能有劳力性呼吸困难、胸痛、晕厥等表现,部分患者可在运动中突发猝死。
诊断方法:
依靠心电图检查,可发现心律失常等异常;超声心动图是重要的诊断手段,能观察心室的结构和功能,如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超声心动图显示心室腔扩大、射血分数降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可见心室壁肥厚等;心脏磁共振成像(CMR)对心肌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能更精准地评估心肌组织特征等。
治疗原则:
针对不同类型心肌病采取相应治疗,对于扩张型心肌病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如使用利尿剂减轻水肿、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改善心肌重构;肥厚型心肌病治疗包括使用β受体阻滞剂等缓解流出道梗阻等;对于有明确病因的继发性心肌病,需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缺血性心肌病要改善心肌缺血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