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可靠诊断依据是血培养,需24小时内采3-5次血标本,规范操作可使75%-85%患者获阳性结果;超声心动图有经胸(TTE可发现≥2mm赘生物但有漏诊可能,操作简便可初步评估)和经食管(TEE敏感性高,能发现更小赘生物,TTE不明确时是补充)两种;血常规可现贫血等但无特异性;ESR和CRP可反映炎症程度但不能确诊;儿童、女性、有基础病史者检查有相应特点,生活方式无特殊直接影响但健康生活方式利于配合诊治。
超声心动图检查
1.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它可以发现赘生物、瓣周并发症等异常情况。一般来说,对于直径≥2mm的赘生物有较高的检出率。但对于一些位置较隐蔽(如主动脉瓣下、二尖瓣心房面等)的赘生物可能存在漏诊的情况。其优势在于操作相对简便、可重复性强,对于大多数患者可以首先进行TTE检查来初步评估心脏结构和有无赘生物等情况。
2.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TEE的敏感性高于TTE,能够发现更小的赘生物,对于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具有重要价值。它可以更清晰地显示心脏内部结构,尤其是对于主动脉瓣、二尖瓣的病变以及赘生物的位置、大小等观察得更为细致。在怀疑感染性心内膜炎但TTE结果不明确时,TEE是重要的补充检查手段。例如,对于一些临床高度怀疑感染性心内膜炎但TTE未发现明确赘生物的患者,TEE往往能发现微小的赘生物从而明确诊断。
其他相关指标
1.血常规:患者通常会出现贫血,多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轻度升高,伴中性粒细胞增多。这是因为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一种感染性疾病,机体的炎症反应会引起血常规的相应变化,但这一指标不具有特异性,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2.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ESR常升高,CRP也多升高,这两个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炎症反应程度。在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中,由于存在感染和炎症过程,ESR和CRP会出现异常升高,但同样也不能仅凭这两个指标确诊感染性心内膜炎,而是作为辅助诊断和病情监测的指标。
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例如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在进行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时需要根据儿童的特点进行操作调整。儿童的血培养采血剂量相对较少,但同样要遵循多次采血的原则。对于女性患者,在检查过程中要考虑到其生理特点对检查结果解读的影响相对较小,但仍需结合整体病情判断。对于有基础心脏病史的患者,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需要更加谨慎,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要更加细致,因为基础心脏病可能会影响赘生物的显示和菌血症的表现等。在生活方式方面,没有特殊的直接影响,但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患者整体健康状况的维持,从而更好地配合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