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有多种症状,全身感染症状包括发热、乏力疲倦、体重减轻;心脏相关症状有心脏杂音、心力衰竭;周围体征包含瘀点、指(趾)甲下线状出血、Osler结节、Janeway损害;栓塞症状有脑栓塞、肺栓塞、肾栓塞等,各症状有其不同表现及特点。
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约80%-85%的患者会出现发热。热型多变,可为持续性低热,也可为高热,体温可在37.5℃-39℃左右波动,部分患者体温可高达39℃以上。不同年龄、基础健康状况不同的患者发热表现有所差异,例如儿童患者可能发热相对较急,而老年患者发热可能相对不典型。一般来说,发热是由于病原体在体内引起免疫反应,导致机体产热增加而散热相对不足所致。
乏力、疲倦:患者常感到全身乏力、疲倦,活动耐力明显下降。这是因为感染引起机体代谢紊乱,能量消耗增加,同时炎症反应导致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影响了正常的生理功能。对于生活方式较为活跃的人群,如平时经常运动的人,感染性心内膜炎导致的乏力、疲倦症状会对其日常生活和运动能力产生更明显的影响。
体重减轻:部分患者会出现体重逐渐减轻的情况,这是由于感染消耗机体能量,同时患者食欲可能受到影响,摄入减少。年龄较小的儿童患者若出现体重减轻,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需要密切关注营养状况。
心脏相关症状
心脏杂音:几乎所有患者均可闻及心脏杂音,这是由于感染导致心瓣膜受损,出现反流,从而产生杂音。杂音性质多变,可呈新出现的粗糙、响亮的杂音,或原有杂音性质发生改变。不同类型的心瓣膜受累,杂音特点有所不同,例如主动脉瓣受累时可能在主动脉瓣区闻及舒张期杂音,二尖瓣受累时可能在二尖瓣区闻及收缩期杂音等。心脏杂音的存在对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具有重要提示意义,但需要结合其他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心力衰竭:随着病情进展,心瓣膜严重受损可导致心力衰竭。表现为呼吸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水肿(下肢水肿、腹水等)、乏力加重等。老年人本身心脏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时更容易出现心力衰竭,且病情可能进展较快,需要及时评估和处理。儿童患者若出现心力衰竭,会严重影响其心脏功能和生长发育,需要积极救治。
周围体征
瘀点:可出现于皮肤、口腔黏膜等部位,为小的出血点,直径约1-4mm,呈暗红色,压之不褪色。多见于锁骨以上皮肤、口腔黏膜及睑结膜等处。其发生机制是微血管炎或微栓塞所致。不同个体的瘀点出现部位和数量可能不同,一般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有一定关联。
指(趾)甲下线状出血:表现为指甲下出现纵行的线状出血,颜色暗红。这是由于微血管受损,血液渗出所致。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保护指(趾)甲,避免受伤加重出血情况。
Osler结节:为指(趾)垫出现的豌豆大小的红紫色疼痛性结节,多见于指尖、足底。是免疫复合物在局部血管引起的炎症反应所致。Osler结节的出现提示病情可能处于活动期,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症状变化。
Janeway损害:主要位于手掌和足底,呈无痛性出血红斑,大小约1-4mm。是微栓塞引起的。其与Osler结节不同,Janeway损害多见于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患者。
栓塞症状
脑栓塞:可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症状。这是由于感染性心内膜炎产生的赘生物脱落形成栓子,随血液循环阻塞脑血管所致。不同年龄的患者脑栓塞表现有所差异,老年患者可能本身存在脑血管基础病变,脑栓塞后病情可能更复杂;儿童患者发生脑栓塞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对神经系统发育影响较大。
肺栓塞:表现为突然胸痛、呼吸困难、咯血等。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对于有基础肺部疾病的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发生肺栓塞时症状可能不典型,需要仔细鉴别。
肾栓塞:可出现腰痛、血尿等症状。栓子阻塞肾动脉导致肾脏缺血、梗死。患者的肾功能会受到影响,需要监测肾功能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