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昏迷常见病因包括肝硬化、门体分流手术、重症肝炎、原发性肝癌及其他少见病因。肝硬化是最常见原因,其发病机制与肝脏结构破坏、功能受损致对毒性物质代谢能力下降有关;门体分流手术使有毒物质绕过肝脏进入体循环引发肝昏迷;重症肝炎因大量肝细胞坏死致解毒功能急剧下降引发;原发性肝癌通过多种机制增加肝昏迷风险;其他少见病因如严重胆道感染、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等也可致肝昏迷,不同病因在发病机制、好发年龄、性别及相关生活方式等方面各有特点。
1.肝硬化:
发病机制:肝硬化是引起肝昏迷最常见的原因。肝硬化时肝脏的正常结构被破坏,肝脏的功能严重受损,导致肝脏对氨等毒性物质的代谢能力大幅下降。例如,肝硬化患者肝脏内的肝细胞大量坏死、纤维化,使得肝脏的血窦改建,门静脉血流受阻,侧支循环形成,进而影响肝脏对来自肠道的有毒物质的清除。一般来说,约70%的肝性脑病是由肝硬化引起的,其中肝炎后肝硬化占比较大。在年龄方面,任何年龄段患有肝硬化的患者都有发生肝昏迷的风险,但中老年人群因肝硬化的发病率相对较高,所以相对更易出现肝昏迷。男性和女性在肝硬化的发病上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在不同病因导致的肝硬化中可能有一定差异,比如酒精性肝硬化男性患者相对较多。长期大量饮酒的生活方式是导致酒精性肝硬化的重要因素,进而增加肝昏迷风险;有病毒性肝炎病史的人群若病情控制不佳发展为肝硬化,也易引发肝昏迷。
2.门体分流手术:
发病机制:门体分流手术会使门静脉血液绕过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肠道产生的有毒物质如氨等未经肝脏充分代谢就进入体循环,从而容易引发肝昏迷。这类手术常见于因门静脉高压症等疾病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年龄方面,接受门体分流手术的患者年龄跨度较大,从青少年到老年人都可能发生,但手术相关的风险在不同年龄段可能有所不同。对于生活方式方面,没有特定的直接关联,但术后的恢复情况与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等有关。有相关手术病史的人群需要密切关注肝昏迷的发生风险。
3.重症肝炎:
发病机制:重症肝炎时,大量肝细胞坏死,肝脏的解毒功能急剧下降,体内的毒性物质无法被有效代谢清除,从而引发肝昏迷。例如急性重型肝炎,起病急骤,肝细胞大面积坏死,短时间内肝脏功能严重衰竭,容易迅速出现肝昏迷。年龄上,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重症肝炎,但儿童和老年人由于自身免疫力相对较弱等因素,病情可能更为严重,发生肝昏迷的风险更高。男性和女性在重症肝炎的发病上无明显性别差异,生活方式方面,有病毒性肝炎感染史且未规范治疗等情况可能增加患重症肝炎进而引发肝昏迷的风险。
4.原发性肝癌:
发病机制:原发性肝癌导致肝昏迷的机制较为复杂,一方面肿瘤组织会消耗大量营养物质,导致肝脏功能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肿瘤可能压迫或侵犯肝组织,影响肝脏的正常代谢和解毒功能。原发性肝癌患者发生肝昏迷的情况相对较为隐匿,但随着病情进展,肝昏迷的风险逐渐增加。年龄方面,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50-60岁左右的人群发病率相对较高。男性患原发性肝癌的风险可能略高于女性,长期酗酒、有肝炎病史、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等生活方式因素会增加原发性肝癌的发病风险,进而增加肝昏迷的发生可能。
5.其他少见病因:
发病机制:一些少见病因如严重胆道感染、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等也可能引起肝昏迷。严重胆道感染时,细菌产生的毒素等会影响肝脏功能;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是发生在妊娠晚期的严重疾病,其发病机制与妊娠期间的代谢紊乱等有关,进而导致肝脏功能受损引发肝昏迷。年龄上,妊娠期急性脂肪肝主要发生在妊娠期女性,其他少见病因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相对较为罕见。生活方式方面,妊娠期女性需要特别关注自身健康,有胆道疾病的人群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严重胆道感染进而引发肝昏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