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踝扭伤需分阶段处理:急性期(伤后0~48小时)遵循POLICE原则,保护、冰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亚急性期(伤后48小时~2周)进行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及合理使用支具;恢复期(伤后2周~3个月)进行运动功能重建,特殊人群需注意相应事项。长期需采取预防策略,包括肌力强化、平衡训练、护具使用及足部生物力学评估。出现无法承重行走等特定情况需立即就医,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运动员需特别管理。同时需避免早期热敷、过度按摩等误区,轻度至重度扭伤恢复时间不同,合并韧带断裂或骨折需手术治疗。此外,应调整生活方式,如运动前热身、选择合适运动鞋等,并按扭伤程度定期复查,以确保获得良好预后。
一、急性期处理(伤后0~48小时)
1.保护与休息(POLICE原则中的Protection)
立即停止导致扭伤的活动,使用弹性绷带或护踝固定受伤部位,防止进一步损伤。对儿童或活动需求较高的人群(如运动员),需根据扭伤程度选择固定方式,轻度扭伤可选用弹性护具,重度扭伤需使用硬质支具。
2.冰敷(Ice)
每2~3小时冰敷15~20分钟,注意用毛巾包裹冰袋避免冻伤。老年人或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需缩短冰敷时间至10分钟,并定期检查皮肤温度。
3.加压包扎(Compression)
使用弹性绷带从远端向近端缠绕,压力以能插入1指为宜。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需避免过度加压,防止血栓形成。
4.抬高患肢(Elevation)
将患肢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促进静脉回流。肥胖患者需注意体位调整,避免压迫腘窝血管。
二、亚急性期处理(伤后48小时~2周)
1.物理治疗
早期进行等长收缩训练(如踝关节背伸/跖屈的静态发力),2周后逐渐过渡到等张训练(如弹力带抗阻训练)。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需减少抗阻训练强度,优先选择水中运动。
2.药物治疗
疼痛明显者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但需注意:
胃肠道溃疡病史患者优先选择COX-2抑制剂
肾功能不全患者需监测肌酐水平
孕妇禁用NSAIDs类药物
3.支具使用
根据扭伤程度选择不同类型护具:
Ⅰ度扭伤:弹性绷带
Ⅱ度扭伤:半刚性支具
Ⅲ度扭伤:可拆卸式石膏靴
三、恢复期处理(伤后2周~3个月)
1.运动功能重建
平衡训练:单腿站立、平衡垫训练
本体感觉训练:闭眼单腿站立、动态平衡练习
力量训练:提踵训练、抗阻背伸训练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糖尿病患者:每日检查足部皮肤完整性,避免因感觉减退导致溃疡
妊娠期女性:避免使用含麝香成分的外用药物,优先选择物理治疗
既往踝关节扭伤史者:需延长康复训练周期,佩戴预防性护具
四、长期预防策略
1.肌力强化
每周进行2~3次腓肠肌/比目鱼肌训练,可采用提踵训练(每组15次,3组)或弹力带抗阻训练。
2.平衡训练
每日进行单腿站立训练(每次30秒,3组),逐渐过渡到不稳定平面训练。
3.护具使用
高风险运动时佩戴护踝
既往扭伤史者日常可穿戴弹性护具
4.足部生物力学评估
存在扁平足或高弓足者,需定制矫形鞋垫。儿童骨骼发育未完成前,避免使用硬质矫形器。
五、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医:
1.无法承重行走
2.肿胀持续超过72小时
3.关节活动度丧失超过50%
4.存在骨擦音/骨擦感
5.糖尿病患者足部温度异常或感觉减退
六、特殊人群管理
1.儿童
需注意骨骺损伤可能,X线检查应包括踝关节正侧位及胫腓骨远端
康复训练需采用游戏化方式,避免产生恐惧心理
2.老年人
需评估骨质疏松程度,必要时行骨密度检查
康复训练强度需降低30%~50%,防止跌倒
3.孕妇
避免使用X线检查,必要时行MRI检查
康复训练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防止宫缩
4.运动员
需进行运动功能专项评估,包括等速肌力测试、动态平衡测试
康复计划需包含专项运动模拟训练
七、误区提示
1.避免早期热敷:可能导致出血加重、肿胀加剧
2.避免过度按摩:可能损伤未愈合的韧带
3.避免过早负重:可能导致韧带愈合不良
4.避免依赖止痛药:掩盖病情进展,延误治疗
八、预后评估
1.轻度扭伤(Ⅰ度):2~4周恢复
2.中度扭伤(Ⅱ度):4~8周恢复
3.重度扭伤(Ⅲ度):3~6个月恢复
4.存在韧带完全断裂或合并骨折者,需手术治疗,恢复时间延长至6~12个月
九、生活方式调整
1.运动前充分热身,重点活动踝关节
2.避免在不平整路面行走或运动
3.选择合适的运动鞋,必要时更换鞋垫
4.控制体重,BMI>28者需制定减重计划
十、复查建议
1.轻度扭伤:伤后1周复查
2.中度扭伤:伤后2周复查
3.重度扭伤:伤后1周、2周、4周复查
4.合并骨折者:按骨折复查周期进行
通过规范化的急性期处理、科学的康复训练和长期预防策略,绝大多数脚踝扭伤患者可获得良好预后。特殊人群需根据自身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