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出现黑便是因为血液中血红蛋白在肠道内被消化液分解,其中铁与硫化物结合成硫化铁致粪便变黑,出血部位、出血量及不同人群特点会影响黑便情况,如不同出血部位、出血量多少对黑便颜色和量有影响,儿童、老年人及有基础病史人群出现黑便各有特点及相关病因。
一、血红蛋白的消化分解过程
当血液进入肠道后,胃酸、肠道细菌等会对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进行作用。血红蛋白中的铁与肠道内的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硫化铁使粪便呈现黑色,且这种黑便通常为柏油样便,质地黏稠,有特殊的腥臭味。
二、出血部位与出血量对黑便的影响
出血部位:如果是食管、胃底的出血,血液在胃肠道内停留的时间相对较长,更有利于血红蛋白与硫化物结合,黑便出现的可能性较大且颜色较黑;而十二指肠球部以下的出血,如果出血量不大且出血速度较慢,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足够,也会形成黑便,但相对食管、胃底出血导致的黑便可能在颜色和性状上有一定差异。
出血量:一般来说,上消化道出血量达到50-70ml以上时,就可能出现黑便。当出血量较多时,黑便的量也会相应增加,颜色更黑且柏油样便的特征更明显;如果出血量较少,黑便可能颜色相对较暗,量也较少。
三、不同人群的特点及影响
儿童:儿童上消化道出血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出现黑便的机制与成人相同。儿童上消化道出血可能由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感染等原因引起,由于儿童的胃肠道功能特点,出血后血液在肠道内的消化过程与成人类似,但需要密切关注儿童的整体状况,因为儿童对失血的耐受能力较差,黑便出现往往提示有较明显的出血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老年人: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常见病因有消化性溃疡、胃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等。老年人胃肠蠕动相对缓慢,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可能更长,黑便出现的时间可能相对较晚,但一旦出现黑便,往往提示出血量可能已经达到一定程度。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对失血的代偿能力差,需要更加重视黑便这一症状,及时诊断和处理上消化道出血情况。
有基础病史人群:例如有肝硬化病史的患者,易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从而导致黑便,这是因为肝硬化引起门静脉高压,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后血液进入肠道形成黑便;有消化性溃疡病史的患者,溃疡部位出血后也会出现黑便,其出血机制是溃疡侵蚀血管导致出血,血液进入肠道后发生上述血红蛋白消化分解过程而出现黑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