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病的诊断涉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病史采集需考虑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既往病史;体格检查包括腰部外观、活动度及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有X线、CT、MRI,分别用于不同层面的腰椎结构显示;实验室检查用于排除炎性、风湿性等疾病导致的腰椎病变。
生活方式:包括患者的职业、日常姿势、运动习惯等。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久坐久站、缺乏运动、经常弯腰负重等生活方式都可能增加腰椎病的发生风险。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工作性质、日常活动中腰部的受力情况等。
病史:询问患者是否有既往腰部外伤史、腰部手术史、其他脊柱相关疾病史等。比如曾经有过腰椎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病史的患者,再次发生腰椎病的可能性相对较高。
体格检查
腰部外观检查:观察腰部的外形,有无脊柱侧弯、后凸等畸形,腰部皮肤有无红肿、皮疹、瘢痕等情况。脊柱侧弯可能提示脊柱发育异常或某些疾病导致的脊柱代偿性改变;腰部皮肤的异常表现可能与一些感染性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
腰部活动度检查:检查患者腰部前屈、后伸、侧弯、旋转等活动范围。正常情况下,腰部有一定的活动幅度,若活动度受限,可能提示腰椎病变,如腰椎间盘突出症时腰部活动可能在某些方向受限。
神经系统检查:包括下肢的肌力、感觉、反射等检查。通过检查下肢肌力可以判断是否存在神经受压导致的肌肉力量下降;感觉检查能了解神经分布区域的感觉是否正常,如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能压迫神经根,导致相应神经支配区域感觉减退;反射检查如膝反射、跟腱反射等,异常的反射表现也有助于判断神经受压情况。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腰椎病诊断常用的初步检查方法。可以观察腰椎的骨质结构,如椎体的形态、椎间隙的宽度、有无骨质增生、腰椎的生理曲度等。通过X线能发现腰椎的骨质疏松、椎体骨折、腰椎滑脱、腰椎骨质增生等情况。例如,椎间隙变窄可能提示椎间盘退变等问题。不同年龄的患者X线表现可能有所差异,老年人可能更易出现骨质增生等退变表现。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腰椎的骨性结构,对于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椎体骨质病变等情况的诊断价值较高。可以明确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对神经根、硬膜囊的压迫情况等。对于一些复杂的腰椎病变,CT检查能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帮助医生制定治疗方案。
MRI检查:对腰椎软组织的显示效果更好,如椎间盘、脊髓、神经根等。能清晰显示椎间盘的退变程度、是否突出、突出的类型(膨出、突出、脱出等),以及脊髓、神经根有无受压、受压程度等。对于早期腰椎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尤其适用于需要观察神经组织情况的患者。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久坐者,MRI检查可能更早发现椎间盘的细微病变。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一般用于排除一些炎性、风湿性等疾病导致的腰椎病变。例如,类风湿因子、血沉、C-反应蛋白等检查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腰椎;血常规检查可以了解是否有感染等情况。不同病史的患者,血液检查的项目选择可能有所不同,如有结核病史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结核相关的血液检查来排除腰椎结核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