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主要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胃十二指肠溃疡、应激性溃疡、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胃癌等。

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多由肝硬化引起,肝硬化会导致门静脉压力升高,使食管和胃底的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进而出现静脉曲张。这些曲张的静脉壁薄且压力高,在受到粗糙食物摩擦、腹内压突然增高等因素刺激时,极易发生破裂,引起大量出血,出血速度快、出血量多,常表现为呕血和黑便,严重时可导致失血性休克。
2.胃十二指肠溃疡
胃十二指肠黏膜在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作用下发生破损,形成溃疡。当溃疡侵蚀到黏膜下的血管时,就会引起出血。如果侵蚀的是小血管,可能仅表现为黑便;如果侵蚀较大血管,则会出现呕血,出血量较大时也可能导致休克。溃疡出血多与溃疡活动期有关,饮食不规律、精神紧张等因素可能诱发或加重出血。
3.应激性溃疡
机体在遭受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重症感染等强烈应激刺激时,胃黏膜会出现急性糜烂和溃疡,从而引发出血。这是因为应激状态下,体内儿茶酚胺等激素分泌增加,导致胃黏膜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同时胃酸分泌相对增多,破坏了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应激性溃疡出血通常起病较急,可伴有呕血和黑便。
4.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
多由非甾体类抗炎药、酒精、应激等因素引起。这些因素会损伤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发生糜烂、出血。患者可出现呕血或黑便,出血量一般较少,但也可能因出血较多而出现贫血等症状。
5.胃癌
胃癌是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肿瘤组织质地脆嫩,血供丰富,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发生缺血、坏死、破溃,从而引起出血。胃癌出血多为持续性少量出血,表现为黑便,当肿瘤侵蚀较大血管时,也可能出现大量呕血。此外,患者还可能伴有上腹部隐痛、食欲减退、消瘦等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