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寒是中医说法,因外来寒邪或脾肾阳虚致一系列症状,与生活方式相关,影响生殖系统致气血不畅等;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内膜细胞种于宫外的妇科疾病,与经血逆流等有关,不同年龄女性均可发病。宫寒月经、全身有相应表现,靠中医四诊及排器质性病变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月经、盆腔疼痛、不孕有表现,B超、腹腔镜等可助诊。区分需综合症状、病史等多因素,出现不适需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治疗。
1.定义与发病机制
宫寒:是中医的一种说法,多因外来寒邪侵袭或人体脾肾阳虚,机体失于温煦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症状的综合征。其发病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如长期居住在寒冷环境、夏季过度贪凉(大量食用冷饮、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间等)、过度劳累等都可能导致宫寒。从中医角度看,宫寒主要影响女性生殖系统的功能,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胞宫失于温养。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有活性的内膜细胞种植在子宫内膜以外的位置而形成的一种女性常见妇科疾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认为可能与经血逆流、遗传因素、免疫炎症因素等有关。例如,经血逆流时,子宫内膜碎片可随经血通过输卵管逆流至盆腔,种植在卵巢、盆腔腹膜等部位,从而引发子宫内膜异位症。该疾病在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的女性中均可发生,尤其多见于30-40岁的育龄女性,长期的压力过大、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可能会影响机体的免疫炎症反应,增加患病风险。
2.症状表现
宫寒
月经方面:月经量少、月经颜色暗,可能伴有血块,月经周期可能推后。例如,部分女性会出现月经周期延长至35天以上,且经血颜色发黑,有明显血块排出。
全身症状:畏寒怕冷,尤其是四肢冰凉,在寒冷季节更为明显;部分女性还可能出现小腹冷痛,得热则缓解;有的女性会有白带清稀量多等表现。不同年龄的女性,宫寒的症状可能有所不同,年轻女性可能更多与生活方式相关的畏寒、月经异常等表现,而年龄较大的女性可能还会伴有腰膝酸软等肾虚表现。
子宫内膜异位症
月经方面: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部分女性还可能出现月经周期紊乱。例如,正常月经周期28-30天,经期3-7天,而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可能经期延长至10天以上,月经量较前明显增多。
盆腔疼痛:最常见的是继发性痛经,且进行性加重,即疼痛逐年加剧。疼痛部位多为下腹部及腰骶部,可放射至会阴、肛门、大腿等部位。不同生活方式的女性,疼痛的程度可能有所差异,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女性可能盆腔血液循环不畅,加重疼痛症状。
不孕: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约有40%-50%合并不孕,这与盆腔微环境改变、免疫功能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对于有生育需求的育龄女性,不孕是较为突出的症状表现。
3.检查方法
宫寒:主要依靠中医的望、闻、问、切进行诊断。通过问诊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月经情况等;望诊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如面色苍白、舌苔白腻等;切诊包括脉诊等,宫寒患者脉象多为沉迟等。现代医学目前没有针对宫寒的特异性实验室检查指标,但可以通过一些检查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如B超检查子宫、附件等有无器质性病变。
子宫内膜异位症
影像学检查:B超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发现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巧克力囊肿)等,表现为附件区的囊性包块,壁厚且粗糙,与周围组织粘连等。对于有性生活的女性还可采用腹腔镜检查,这是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金标准,腹腔镜下可以直接观察盆腔内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不同年龄的女性,腹腔镜检查的适应证和风险可能有所不同,年轻女性相对风险可能较低,但仍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4.鉴别要点总结
从症状表现侧重区分:宫寒以月经异常伴随畏寒、小腹冷痛等全身寒象为主;子宫内膜异位症以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月经改变以及可能的不孕等为主要表现。
从检查角度区分:宫寒主要依靠中医四诊结合排除器质性病变;子宫内膜异位症有特异性的影像学及腹腔镜等检查手段来明确诊断。
总之,区分宫寒和子宫内膜异位症需要综合患者的症状、病史、生活方式以及相关检查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判断。如果女性出现月经异常、盆腔疼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检查以明确诊断,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