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心衰竭引起的水肿多从身体低垂部位开始,由体循环淤血致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所致,其与肾源性、肝源性水肿部位等有别,老年人、儿童、妊娠期女性出现右心衰竭水肿时各有特殊情况需关注。
水肿的发生机制
右心衰竭时,右心室射血功能减退,右心房压力升高,进而导致上、下腔静脉回流受阻。上腔静脉回流受阻主要影响头颈部等部位,但一般相对不突出,而下腔静脉回流受阻会使身体低垂部位的静脉压升高。以足部为例,足部的毛细血管处于较低位置,静脉压升高后,毛细血管内的液体就会透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形成水肿。在重力作用下,足部是最先出现水肿的部位,随着病情进展,水肿可能会逐渐向上蔓延,累及下肢、腰骶部等部位。
与其他原因水肿的鉴别
肾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多从眼睑、颜面开始,然后迅速蔓延至全身。这是因为肾脏疾病导致水钠潴留,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相对正常,引起水钠潴留,首先表现为组织疏松部位的水肿。与右心衰竭引起的从低垂部位开始的水肿部位不同。
肝源性水肿:肝源性水肿主要是肝硬化失代偿期引起,多有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的表现,水肿先出现于踝部,逐渐向上蔓延,但一般较右心衰竭引起的水肿发展相对缓慢,且伴有肝功能异常相关表现,如黄疸、腹水等。
特殊人群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右心衰竭引起水肿时,要更加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对水肿相关的并发症耐受能力差。比如可能会更容易出现心功能进一步恶化,同时要注意老年人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处理水肿时要综合考虑这些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例如,在使用可能影响血糖、血压的药物时要谨慎评估。
儿童:儿童右心衰竭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引起水肿,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病情变化可能较快。要特别注意监测儿童的生命体征、水肿进展情况等。儿童的机体代偿能力与成人不同,所以对于水肿的观察和处理需要更加精细,及时发现心功能恶化的迹象并进行干预。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出现右心衰竭引起的水肿时,需要考虑妊娠对心功能的影响以及水肿对妊娠的影响。妊娠会增加心脏负担,右心衰竭引起的水肿可能会加重孕妇的身体不适,同时要注意治疗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权衡利弊,优先考虑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措施来缓解水肿等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