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是细菌感染致心内膜面炎症的疾病,由心瓣膜异常致病原体定居引发,有全身性、心脏、栓塞等表现,靠血液培养和超声心动图诊断,用抗生素治疗,严重时手术,儿童和老年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发病机制
心瓣膜异常是发病的重要基础,比如原有风湿性心瓣膜病、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等情况,使得心内膜表面不光滑,利于病原体附着、繁殖形成赘生物。病原体多从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通过血流播散至心脏,在病变的心瓣膜处定居并引发感染。
二、临床表现
全身性表现:患者常有发热症状,多为低热或中等度发热,热型不规则,还可能伴有乏力、盗汗、进行性贫血、体重减轻等全身不适表现。
心脏表现:心脏杂音是常见表现,原有基础心脏病的杂音性质可发生改变,呈高调、粗糙、易变化;还可能出现心力衰竭,这是由于心瓣膜被破坏,影响心脏正常的泵血功能,儿童患者若出现心力衰竭,可能表现为呼吸急促、喂养困难、水肿等。
栓塞表现:赘生物脱落形成栓子,可随着血流栓塞不同部位。如脑栓塞可引起偏瘫、失语等;肾栓塞可出现腰痛、血尿等;脾栓塞可有左上腹疼痛等。儿童患者栓塞表现可能因年龄小,症状表述不清,需仔细观察体征变化。
三、诊断方法
血液培养:是诊断的关键,多次血培养阳性对明确病原体很重要。儿童患者采血时要注意无菌操作,且因血量有限,需合理采集足够量的血液标本进行培养。
超声心动图:可发现心瓣膜或心内膜面的赘生物、瓣膜穿孔等病变,有助于确诊,儿童患者可通过超声心动图观察心脏结构和瓣膜情况,及时发现异常。
四、治疗原则
抗生素治疗:根据血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早期、足量、长疗程应用抗生素是治疗关键。儿童患者用药时要考虑其体重、年龄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种类和剂量。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心瓣膜破坏导致难以纠正的心力衰竭、反复栓塞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心瓣膜置换术等,但儿童患者手术需谨慎评估风险。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患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时病情变化可能较快,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心脏功能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抗生素的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遵循儿科用药的特殊原则,尽量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抗生素,并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在治疗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抗生素的选择要兼顾对心内膜炎病原体的有效控制,又要避免与基础疾病用药产生严重相互作用。同时,老年患者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要加强支持治疗,注意营养状况的维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