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性心肌病是长期大量饮酒引发的继发性心肌病,病因是长期过量饮酒,机制与酒精及代谢产物对心肌细胞有毒性作用等有关,早期有非特异性表现,晚期现心功能不全等,诊断靠饮酒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治疗需戒酒并对症,预后与病情早晚相关,特殊人群孕妇、儿童、老年人有相应注意事项。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主要是长期过量饮酒,一般来说,每日饮酒量折合乙醇量超过80g,且持续10年以上者,发生酒精性心肌病的风险明显增加。不同个体对酒精的敏感性存在差异,部分人可能在相对较低的饮酒量和较短的饮酒时间后发病。
发病机制:酒精及其代谢产物乙醛等对心肌细胞有毒性作用,可直接损伤心肌细胞,影响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细胞膜功能等。长期饮酒还会导致心肌间质纤维化、心肌细胞肥大和凋亡等,进而影响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临床表现
症状
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或仅有乏力、运动耐力下降等非特异性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呼吸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乏力加重、水肿(从下肢逐渐向上蔓延)、心悸等症状。
晚期:可发展为严重的心功能不全,出现端坐呼吸、肝大、腹水等表现。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等。
体征:可见心率增快、血压偏低(晚期可升高)、心界扩大,听诊可闻及心音减弱、奔马律等。
诊断
病史:有长期大量饮酒史,一般每日乙醇摄入量>80g,持续时间>10年。
临床表现:出现上述心脏相关的症状和体征。
辅助检查
心电图:可发现各种心律失常,如ST-T改变、QRS波增宽、心律失常等。
超声心动图:早期可见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大、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等,晚期可出现全心扩大,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下降。
心肌活检:可见心肌细胞变性、坏死、间质纤维化等,但心肌活检属于有创检查,一般在临床高度怀疑但诊断不明确时考虑。
治疗与预后
治疗:关键是立即戒酒,同时根据心脏功能情况进行相应治疗。如出现心功能不全,可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等)减轻水肿、改善呼吸困难;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改善心肌重构等。
预后:如果能早期诊断并严格戒酒,部分患者的心功能可得到改善甚至恢复正常;但如果病情已进展到晚期,心功能严重受损,预后较差,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心力衰竭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孕妇:孕妇大量饮酒可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发育,导致胎儿酒精综合征等,对于本身有酒精性心肌病的孕妇,戒酒更为重要,同时要密切监测胎儿发育情况,因为心脏病变可能会影响孕妇的身体状况进而影响胎儿。
儿童:儿童期应避免饮酒,家长要注意家庭环境中酒精的管理,防止儿童接触酒精,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酒精对其心肌等器官的损害可能更为严重且会影响长期健康。
老年人:老年人器官功能衰退,对酒精的代谢能力下降,更容易因饮酒引发酒精性心肌病,且老年人一旦发生酒精性心肌病,心功能恶化的风险较高,所以老年人应严格限制饮酒量,定期进行心脏相关检查,如超声心动图等,以便早期发现心脏病变并及时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