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有全身性感染症状(发热、全身不适、乏力、盗汗)、心脏相关症状(心脏杂音、心力衰竭)、周围体征(瘀点、指和趾甲下出血、Roth斑、Osler结节、Janeway损害)、栓塞症状(脑栓塞、肾栓塞、肺栓塞等相应症状)。
一、全身性感染症状
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几乎所有患者都会出现,体温可呈持续性或间歇性升高,热度不一,多为低热至中等度热,也可呈高热。不同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比如儿童患者发热可能相对更急骤,体温波动较大;老年患者发热可能不典型,体温升高幅度相对较低。发热的机制主要是病原体感染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
全身不适、乏力、盗汗:患者常感觉全身疲倦,没有力气,夜间睡眠时容易出汗,尤其是盗汗,即入睡后出汗,醒来后汗止。这是因为感染引起机体代谢增加,消耗过多能量,加上毒素的作用,导致全身状态不佳。
二、心脏相关症状
心脏杂音:几乎所有患者都会出现心脏杂音,这是由于感染导致心内膜受损,形成赘生物,引起瓣膜反流等情况,从而产生异常的心脏杂音。原本正常的心脏瓣膜因赘生物的影响,在心脏收缩和舒张时出现异常的血液流动声音。不同类型的心内膜炎杂音特点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时杂音出现较早,且可能在短期内发生变化。
心力衰竭: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随着病情进展,心内膜上的赘生物可能阻塞瓣膜口,影响心脏的正常泵血功能,导致心脏扩大、心肌收缩力下降等,进而出现心力衰竭的表现,如呼吸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水肿(下肢水肿、腹水等)、乏力、活动耐量下降等。老年人本身心脏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发生心力衰竭时症状可能更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儿童患者发生心力衰竭时可能会出现喂养困难、生长发育迟缓等表现。
三、周围体征
瘀点:可出现于皮肤、黏膜、睑结膜等部位,呈散在、直径1-4mm的瘀点,多见于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其发生机制是微血管炎或微栓塞导致。
指和趾甲下出血:表现为甲下片状出血,常呈红色或棕红色,可伴有疼痛。是由于微血管受损,血液渗入甲下组织引起。
Roth斑:为视网膜的卵圆形出血斑,中心呈白色,多见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是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视网膜血管引起的。
Osler结节:为指和趾垫出现的豌豆大的红或紫色痛性结节,多见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是因微血管炎导致。
Janeway损害:主要见于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为手掌和足底处直径1-4mm的无痛性出血红斑,是微栓塞引起。
四、栓塞症状
脑栓塞: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突发的头痛、呕吐、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这是由于赘生物脱落形成栓子,随血液循环阻塞脑部血管引起相应脑组织的缺血、坏死等改变。不同年龄的患者脑栓塞表现可能不同,儿童患者可能还会伴有惊厥等表现;老年患者脑栓塞后恢复相对较慢,且容易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加重病情。
肾栓塞:可出现腰痛、血尿等症状。栓子阻塞肾血管,导致肾脏局部缺血、损伤,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
肺栓塞:多见于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可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咯血等症状。栓子阻塞肺动脉及其分支,影响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