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有多种表现,发热是最常见症状,约80%-85%患者发热,儿童及有基础心脏病史者表现有特点;约80%-85%患者可闻及心脏杂音,原有基础杂音性质改变;周围体征包括瘀点、指(趾)甲下线状出血等;栓塞现象有脑栓塞、肾栓塞、肺栓塞等;还有非特异性全身症状如乏力、疲倦、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
一、发热
一般情况:是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症状,约80%-85%的患者会出现发热,多为持续性低热,体温一般在37.5℃-38.5℃之间,但也有部分患者体温可更高或呈间歇性发热。
年龄因素:儿童患者发热表现可能不如成人典型,部分婴幼儿可能仅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非特异症状,需仔细监测体温及观察其他伴随表现。
病史因素:有基础心脏病史的患者,若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应高度警惕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可能,因为基础心脏病会改变心内膜表面状况,利于细菌附着定植引发感染。
二、心脏杂音
原有基础杂音改变:约80%-85%的患者可闻及心脏杂音,多数患者原有基础心脏病的杂音性质会发生改变,如原有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杂音可能变得更粗糙、音调更高等。这是由于心内膜赘生物形成导致瓣膜反流程度变化或瓣叶受损等原因所致。
性别差异:一般无明显性别特异性差异,但不同性别患者基础心脏病类型可能有一定差异,如女性风湿性心脏病相对多见,这可能会影响杂音表现,但本质是赘生物对瓣膜影响导致杂音改变。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加重心脏负担,但对心脏杂音本身的产生机制影响不大,主要是通过影响基础心脏状况间接影响杂音表现。
三、周围体征
瘀点:可出现于皮肤、口腔黏膜及睑结膜等部位,约占10%-40%,为针尖大小的出血点,呈鲜红色,压之不褪色,多为微血管炎或微栓塞所致。
指(趾)甲下线状出血:约占10%-40%,表现为甲床下线状的出血条纹,通常长度与指(趾)甲平行。
Roth斑:为视网膜的卵圆形出血斑,中心呈白色,多见于亚急性患者,可能与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视网膜血管有关。
Osler结节:为指(趾)垫出现的豌豆大小的红紫色痛性结节,约占10%-20%,常见于亚急性患者,是由于微血管炎引起。
Janeway损害:主要见于急性患者,为手掌和足底处直径1-4mm的无痛性出血红斑,是微栓塞所致。
四、栓塞现象
脑栓塞:是常见的栓塞表现,约占1/3,可引起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儿童患者脑栓塞可能导致更严重的神经系统发育影响,因为儿童神经系统尚在发育中,栓塞可能影响脑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发育。
肾栓塞:约占1/4,可出现腰痛、血尿等表现,若双侧肾动脉栓塞可导致急性肾衰竭。
肺栓塞:多见于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可出现胸痛、咯血、呼吸困难等症状,对于有基础肺部疾病的患者,肺栓塞的表现可能不典型,需仔细鉴别。
五、非特异性全身症状
乏力、疲倦:约90%以上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乏力、疲倦感,患者感觉体力下降,活动耐力明显降低。
食欲减退、体重减轻:部分患者可出现食欲减退,进而导致体重减轻,一般体重可在数周内减轻5%-10%甚至更多,这与感染导致机体消耗增加、代谢紊乱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