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需从休息与活动、饮食、病情监测、预防感染、心理护理等方面进行综合护理。休息与活动急性期绝对卧床,恢复期循序渐进;饮食要营养均衡、注意卫生;病情监测需关注体温及心脏相关症状;预防感染要注重口腔和皮肤卫生;心理护理要安抚患者不良情绪,增强治疗信心。
一、休息与活动方面
1.急性期: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在急性期需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机体耗氧量,防止病情加重。因为此时心脏受累严重,过度活动会增加心脏负担,可能导致心功能进一步恶化。对于儿童患者,要确保其有足够的休息时间,避免剧烈玩耍、奔跑等活动;成年患者也应严格限制活动量,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身体移动。
2.恢复期:病情进入恢复期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仍要循序渐进。开始可进行轻度活动,如在床上坐起、在床边站立等,然后根据身体耐受情况,逐步过渡到床边行走、室内短距离散步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长时间行走或劳累,防止体力不支引发病情反复。女性患者在恢复期活动时要注意不要过于劳累,避免因体力消耗过大影响身体恢复;有基础病史的患者更要严格遵循活动量的逐渐增加原则,防止旧病复发或加重心脏负担。
二、饮食方面
1.营养均衡: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且易消化的饮食,以补充机体因感染消耗的能量。例如,可多摄入瘦肉、鱼类、蛋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高热量食物能为机体提供足够能量,高蛋白有助于修复受损组织,维生素可增强机体抵抗力。儿童患者的饮食要注意营养搭配合理,保证各种营养素的摄入;成年患者也要注重饮食的营养均衡,避免挑食、偏食。对于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要适当限制钠的摄入,采用低盐饮食,防止加重心脏负荷,导致水肿等情况加重。有肾脏病史的患者在饮食上还需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蛋白质等的摄入。
2.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引发肠道感染等,因为肠道感染可能会诱发或加重心内膜炎。要确保食物的新鲜、清洁,水果要洗净后食用,蔬菜要充分烹饪,避免食用生冷、变质的食物。儿童患者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家长要更加注意其饮食卫生,选择安全可靠的食材制作食物;成年患者也应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降低感染风险。
三、病情监测方面
1.体温监测:密切监测体温变化,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常伴有发热,体温的波动能反映病情的变化。要定时测量体温,如每4小时测量一次,并做好记录。如果体温持续升高或波动较大,提示感染可能未得到有效控制或有新的感染灶出现。儿童患者体温监测要更加频繁,因为儿童对发热的耐受性和反应可能与成人不同,及时发现体温异常能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成年患者也要重视体温监测,一旦发现体温异常及时就医。
2.心脏相关症状监测:留意患者有无心悸、胸痛、呼吸困难等心脏相关症状的变化。心悸可能提示心律失常等情况,胸痛可能与心肌缺血等有关,呼吸困难可能是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对于儿童患者,要观察其呼吸频率、有无烦躁不安等情况;成年患者要注意自身感觉,如有不适及时告知医生。同时,要关注患者的心率、心律等情况,有条件的可自行使用简易的心率监测设备,但最终还是要以专业医疗人员的检查为准。
四、预防感染方面
1.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坚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清洁。因为口腔感染是导致心内膜炎的常见诱因之一。儿童患者要在家长的帮助下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如家长帮助刷牙等;成年患者要自觉维护口腔健康,定期洗牙等。如果有口腔疾病,如龋齿、牙龈炎等,要及时治疗,防止细菌进入血液引发心内膜炎。
2.皮肤卫生:注意皮肤清洁,避免皮肤破损,防止细菌侵入。要勤洗澡、勤换衣物,保持皮肤干燥、清洁。对于儿童患者,要避免皮肤擦伤等情况,一旦有皮肤破损要及时处理,如用碘伏消毒等;成年患者也要注意保护皮肤,避免外伤,如有皮肤问题及时就医治疗。在进行有创操作时,如打针、输液等,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防止医源性感染。
五、心理护理方面
1.情绪安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由于病情较重,可能会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要给予患者心理上的安抚和支持。向患者解释病情,让其了解治疗过程和预后情况,增强治疗信心。儿童患者可能会因住院、身体不适等产生恐惧心理,医护人员和家长要多陪伴、安慰儿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缓解其紧张情绪;成年患者也要多与家属、医护人员沟通,释放心理压力。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可能会担心病情对生活的影响,要耐心倾听其担忧,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