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病的引发因素包括遗传、感染、中毒、代谢性疾病相关及其他因素。遗传因素使家族中有心肌病患者时其他成员风险增加;病毒感染可致儿童青少年等患病;长期饮酒等中毒可引发心肌病;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及甲状腺功能异常可累及心肌;围生期女性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也易患心肌病,各相关人群需注意防范及定期检查。
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是较为常见的引发心肌病的原因之一,例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感染心肌后,可直接损伤心肌细胞,引发心肌炎症反应,进而导致心肌病。各年龄段均可因病毒感染而患病,儿童和青少年由于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病毒感染的影响。在病毒流行季节,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病毒感染者,降低病毒感染的风险。如果出现发热、乏力、心悸等疑似病毒感染累及心肌的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
中毒因素
某些化学物质、药物等中毒可导致心肌病。例如长期接触酒精,酒精及其代谢产物可直接毒害心肌细胞,引起心肌细胞变性、坏死等,最终发展为酒精性心肌病。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尤其是成年人,患酒精性心肌病的风险较高。应避免长期大量饮酒,对于有长期饮酒史且出现心悸、呼吸困难等心脏相关症状的人群,需警惕酒精性心肌病的可能,及时戒酒并进行心脏评估。另外,一些抗肿瘤药物等也可能对心肌造成损害引发心肌病,在使用这类可能具有心脏毒性的药物时,应密切监测心脏功能。
代谢性疾病相关
如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时,可引起心肌微血管病变、心肌代谢紊乱等,进而导致糖尿病性心肌病。糖尿病患者各个年龄段都可能患病,尤其是病程较长、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患者。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定期进行心脏检查,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以便早期发现糖尿病性心肌病相关的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等代谢性疾病也可影响心肌功能,引发心肌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维持甲状腺功能在正常范围,减少对心肌的不良影响。
其他因素
围生期心肌病多见于妊娠最后3个月至产后6个月的女性,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妊娠期间的生理变化、自身免疫、病毒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对于围生期女性,在妊娠前、妊娠期间及产后都要注意心脏健康,定期进行心脏检查,出现呼吸困难、水肿等心脏相关症状时要及时就医。另外,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也可累及心肌,引发心肌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密切监测心脏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