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性心肌病的发病因素多样,包括约20%-50%有家族遗传倾向,特定基因突变可致心肌病变;病毒感染如柯萨奇B组病毒等可引发;自身免疫反应参与;长期接触铅等重金属或使用心脏毒性药物可中毒引发;甲状腺功能异常、糖尿病等内分泌和代谢紊乱可导致;长期大量饮酒及围生期等也与之相关,不同因素影响不同年龄段及人群。
感染因素
相关情况:病毒感染是引起扩张性心肌病较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常见的如柯萨奇B组病毒、人类微小病毒B19、艾滋病病毒等。病毒可直接侵犯心肌细胞,引起心肌细胞的炎症损伤,在感染急性期可能表现为心肌炎,若病毒持续损伤心肌,炎症反复发作,就可能逐渐发展为扩张性心肌病。儿童和青少年由于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病毒感染的影响而引发相关病变。
非感染性免疫炎症反应
相关情况:自身免疫反应也可能参与扩张性心肌病的发病。机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将心肌细胞识别为外来异物,从而产生自身抗体攻击心肌组织,导致心肌炎症和损伤。例如,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抗体可能与心肌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引发免疫炎症反应,长期的免疫炎症反应会破坏心肌结构和功能,最终导致扩张性心肌病。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生,女性在自身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病上可能相对有一定特点,但并非绝对的性别差异导致发病的主要原因。
中毒因素
相关情况:一些化学物质或药物的中毒可能引发扩张性心肌病。如长期接触铅、钴等重金属,或使用某些具有心脏毒性的药物,如抗肿瘤药物(如阿霉素等)、某些抗精神病药物等。药物中毒导致心肌细胞受损,影响心肌的正常代谢和功能。不同生活方式接触相关毒物或药物的人群发病风险不同,长期处于有重金属接触环境的人群或因病情需要长期使用心脏毒性药物的患者更容易受到影响。
内分泌和代谢紊乱
相关情况:甲状腺功能异常,无论是甲状腺功能亢进还是甲状腺功能减退,都可能与扩张性心肌病的发生有关。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异常会影响心肌的代谢和功能,长期甲状腺功能紊乱可导致心肌肥厚、心肌纤维化等改变,进而发展为扩张性心肌病。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时,也可能出现心肌病变,引发扩张性心肌病。糖尿病患者由于高血糖状态可导致心肌细胞的代谢紊乱,微血管病变等,影响心肌的血液供应和正常功能。各个年龄段患有甲状腺疾病或糖尿病的人群都有发病风险,如糖尿病患者中,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病程的患者发病风险不同,病程较长且血糖控制差的患者更易出现心肌并发症。
其他因素
相关情况:长期大量饮酒也是导致扩张性心肌病的一个重要因素。酒精及其代谢产物可直接毒害心肌细胞,影响心肌的能量代谢,导致心肌细胞变性、坏死,进而引起心肌收缩功能下降。另外,围生期心肌病也属于扩张性心肌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多发生在妊娠末期或产后数月内,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妊娠期间的内分泌变化、自身免疫反应、心肌能量代谢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多见于育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