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检查包括血液学检查(血常规、血沉、CRP)、血培养(是重要诊断方法,采血有要求)、超声心动图(经胸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各有特点)、心电图检查(可出现心律失常等无特异性表现)、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CT或MRI),还有儿童和老年患者的特殊注意事项。
一、血液学检查
1.血常规:可见进行性贫血,多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轻度升高,伴中性粒细胞增多,部分患者可有血小板减少。例如,研究表明约80%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有贫血表现,白细胞计数一般在(10-15)×10?/L之间,少数可高达(20-30)×10?/L。
2.血沉:多数患者血沉增快,可大于50mm/h,血沉增快反映体内存在炎症反应。
3.C反应蛋白(CRP):CRP常升高,其升高程度与感染的严重程度相关,可作为感染活动的指标之一。
二、血培养
1.重要性:血培养是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最重要方法,约90%以上的患者血培养可获阳性结果。
2.采血要求:通常在患者发热初期或发热时采集,最好在使用抗生素之前采血。每次采血10-20ml,需同时做需氧和厌氧培养,至少连续培养3天。如果患者已经使用过抗生素,应告知医生,以便调整采血时间或采取其他措施提高血培养阳性率。例如,对于怀疑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及时、正确的血培养可大大提高阳性检出率。
三、超声心动图
1.经胸超声心动图(TTE):
作用:可检测出50%-75%的赘生物,有助于发现瓣膜病变、心肌脓肿等。对于没有并发症的患者,TTE常作为初步筛查手段。
局限性:对于胸骨后、左心耳等部位的赘生物可能显示不清。例如,TTE对直径大于2mm的赘生物有一定的检出率,但对于较小的赘生物可能漏诊。
2.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
优势:对赘生物的检出率可高达95%以上,能更清晰地显示心脏结构,尤其是对主动脉瓣、左心耳及后内侧二尖瓣叶等部位的赘生物显示更佳,还可发现心肌脓肿、瓣周脓肿等并发症。
适用情况:当TTE结果不明确或怀疑有感染性心内膜炎但临床高度怀疑时,应进行TEE检查。例如,对于临床高度怀疑感染性心内膜炎但TTE未发现明确赘生物的患者,TEE往往能发现病变。
四、心电图检查
1.表现: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等,也可能出现ST-T改变,但这些表现均无特异性。例如,约30%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可出现心电图异常,常见的是房室传导阻滞,可能与病原体侵犯心脏传导系统有关。
五、影像学检查
1.胸部X线检查:
作用:可了解心脏大小、肺部有无充血等情况。部分患者可出现心影增大,肺部可能有淤血表现。例如,当合并心力衰竭时,胸部X线可显示肺淤血、肺水肿等征象。
2.CT或MRI检查:
作用:对于怀疑有颅内脓肿、心肌脓肿等复杂并发症的患者,CT或MRI有助于明确病变的部位、范围等。例如,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高,对于心肌脓肿、颅内感染等的诊断价值较高。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血培养阳性率相对较低,超声心动图检查时需注意儿童的配合度,可能需要适当镇静。同时,要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因为感染性心内膜炎可能影响儿童的心脏功能和全身状况。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血培养结果可能受到基础疾病及使用抗生素等因素的干扰,超声心动图检查时要注意老年患者可能存在的胸廓畸形等影响检查结果的因素,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判断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