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厚性梗阻心肌病是遗传性心肌病,特征为心室不对称肥厚及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病因有遗传及神经体液因素等,病理生理有流出道梗阻和心肌肥厚,临床表现有症状(劳力性呼吸困难、心绞痛等)和体征(心脏杂音),诊断靠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治疗与管理包括一般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心理支持)、药物治疗(β受体阻滞剂等)、器械治疗(ICD、起搏器)及手术治疗(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等),需综合因素个体化诊治以提高生活质量、降低风险。
一、病因
1.遗传因素:约60%的肥厚性梗阻心肌病患者存在基因突变,常见的相关基因有肌小节蛋白编码基因等,遗传方式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不同的基因突变会导致心肌细胞结构和功能异常,进而引发心肌肥厚和流出道梗阻。
2.其他因素:虽然确切机制尚不明确,但一些研究认为神经体液因素可能参与其中,比如儿茶酚胺等可能影响心肌的收缩和肥厚过程。
二、病理生理改变
1.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由于室间隔不对称性肥厚,尤其是室间隔明显增厚时,会使左心室流出道狭窄,在左心室收缩期,血液从左心室射出时受到阻力,导致左心室压力升高,而主动脉压力相对较低,这种压力差会引起一系列血流动力学变化。
2.心肌肥厚:心肌细胞肥大、间质纤维化等导致心肌肥厚,心肌肥厚使心肌顺应性降低,心室舒张功能受损,可能出现舒张末期心室充盈受限等情况。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劳力性呼吸困难:是常见的早期症状,多在活动后出现,由于心室舒张功能受限,心脏充盈不足,肺淤血逐渐加重所致。
心绞痛:部分患者可出现心绞痛,与心肌肥厚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而冠状动脉供血相对不足有关,尤其是存在流出道梗阻时,心肌缺血更易发生。
晕厥或接近晕厥:多在活动时发生,是由于流出道梗阻加重,心排出量突然减少,脑供血不足引起,常见于年轻人。
心悸:可能与心律失常有关,如室性心律失常等。
2.体征
心脏杂音:可闻及收缩中、晚期喷射性杂音,胸骨左缘第3-4肋间最明显,运动或应用正性肌力药物(如洋地黄)时,杂音增强;应用β受体阻滞剂或下蹲位时,杂音减弱。这是因为流出道梗阻时,左心室收缩期血液快速通过狭窄的流出道,产生湍流而引起杂音。
四、诊断方法
1.心电图:常见表现为左心室肥厚,ST-T改变,可出现病理性Q波,多见于Ⅱ、Ⅲ、aVF、V4-V6导联,可能与心肌肥厚导致的心肌复极异常和纤维化有关。
2.超声心动图:是诊断肥厚性梗阻心肌病的重要手段,可显示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室间隔厚度与左心室后壁厚度之比≥1.5是重要诊断标准之一,还能观察到左心室流出道狭窄、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移等情况,有助于评估流出道梗阻的程度。
3.心脏磁共振成像(CMR):能更精确地评估心肌肥厚的部位、程度以及心肌纤维化情况,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五、治疗与管理
1.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竞技性运动等,因为这些活动可能诱发流出道梗阻加重,导致严重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活动,家长需密切关注孩子的活动情况,给予适当的活动限制。
心理支持:由于疾病可能影响生活质量,患者可能存在焦虑等心理问题,需要给予心理支持,尤其是对于儿童患者和年轻患者,心理状态对其生活和疾病管理有重要影响。
2.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可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减轻流出道梗阻,改善心室舒张功能;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如地尔硫?等,也有类似作用,能抑制心肌收缩,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血和舒张功能。但儿童患者使用药物时需谨慎评估,因为儿童的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药物代谢和耐受性等方面存在差异,应根据具体情况权衡利弊。
3.器械治疗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对于有猝死高危因素的患者,如既往有猝死家族史、有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等情况,可考虑植入ICD,预防猝死的发生。
起搏器治疗:对于存在严重房室传导阻滞或症状性心动过缓的患者,可植入起搏器,调整心室节律,改善心脏功能。
4.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流出道梗阻严重的患者,可考虑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或酒精室间隔消融术等,通过减少室间隔厚度来减轻流出道梗阻,但手术有一定风险,需要严格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手术适应证。
总之,肥厚性梗阻心肌病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心肌病,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诊断和个体化治疗管理,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和猝死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