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一般表现为皮肤黏膜逐渐苍白等,组织缺铁有精神行为异常、体力下降、黏膜损害、毛发干枯易脱落、皮肤干燥及指(趾)甲变化等表现,不同人群有特殊表现,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呈小细胞低色素性改变,铁代谢检查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血清铁蛋白降低。
一、一般表现
缺铁性贫血是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引起的贫血。一般表现为皮肤黏膜逐渐苍白,以面色、口唇、甲床等部位较为明显。儿童可能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这是因为铁缺乏影响了细胞的代谢和增殖,进而影响身体的生长进程。例如,长期缺铁性贫血的儿童身高和体重增长可能低于同龄人。
二、组织缺铁表现
1.精神行为异常:
儿童可能出现烦躁不安或精神不振,年龄较大的儿童可能会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这与缺铁影响了神经系统的代谢有关。有研究表明,铁参与了神经递质的合成和代谢,缺铁时神经递质的平衡被打破,从而影响儿童的精神行为状态。
部分患儿还会出现异食癖,如喜欢吃泥土、纸张等,这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组织缺铁表现,具体机制可能与铁缺乏引起的味觉改变有关。
2.体力下降:由于血红蛋白携氧能力下降,导致机体各组织器官供氧不足,患者会感觉体力下降,容易疲劳。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在进行日常活动时都会比正常状态下更容易感到疲倦,例如儿童在玩耍一段时间后就会比以往更早出现乏力想休息的情况。
3.黏膜损害:
出现口腔炎、舌炎,表现为口腔黏膜红肿、舌乳头萎缩等。这是因为铁缺乏影响了口腔黏膜的正常代谢和修复。
对于儿童来说,还可能出现吞咽困难或咽下困难,称为Plummer-Vinson综合征,在成年女性中也时有发生,这是由于食管黏膜上皮病变导致的。
4.毛发干枯、易脱落:缺铁影响了毛囊的营养供应,使得头发失去光泽,变得干枯,容易脱落。儿童的头发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会影响其外观,也提示体内可能存在缺铁性贫血的问题。
5.皮肤干燥、指(趾)甲变化:皮肤会变得干燥,缺乏润泽。指(趾)甲会出现反甲,即指甲凹陷,呈勺状,这是因为甲床的营养供应受到影响,甲床的结构和形态发生改变。
三、不同人群的特殊表现
1.婴幼儿:
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时,除了上述一般表现外,还可能出现哭闹不安,这是因为缺铁导致其身体不适而通过哭闹来表达。
由于婴幼儿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期,对铁的需求量大,如果喂养不当(如单纯母乳喂养且母亲缺铁性贫血未得到纠正,或过早添加谷类食物等),更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且病情进展可能较快,需要密切关注其面色、精神状态等变化。
2.老年人:
老年人发生缺铁性贫血时,除了常见的贫血表现外,还可能因为本身可能存在的基础疾病(如消化道疾病等)而掩盖贫血症状。例如,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胃溃疡等疾病,其贫血引起的乏力等症状可能被误认为是消化道疾病本身的症状,容易延误诊断。
老年人组织缺铁表现可能相对不典型,但也会出现体力下降、精神不振等情况,需要通过详细的血液检查来明确是否存在缺铁性贫血。
四、实验室检查相关表现
1.血常规:
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性改变,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小于8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小于27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小于320g/L。这是缺铁性贫血在血常规上的典型表现,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初步怀疑缺铁性贫血。
2.铁代谢检查:
血清铁降低,通常小于8.95μmol/L;总铁结合力升高,大于64.44μmol/L;血清铁蛋白降低,血清铁蛋白是体内储存铁的指标,其降低提示体内铁储存减少,是缺铁性贫血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