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小儿常见贫血类型,病因有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丢失过多等,临床表现有一般、髓外造血及非造血系统表现,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及铁代谢相关指标异常,可据病史、表现等诊断,需与其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鉴别,治疗包括饮食和铁剂治疗,预防要从孕期保健、合理喂养、预防疾病入手,婴幼儿和青少年有特殊注意事项,需综合多因素诊治以保障小儿健康成长。
一、定义与流行病学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所引发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是小儿贫血中最为常见的类型,在婴幼儿群体中发病率颇高,对小儿的生长发育会产生不良影响。
二、病因
1.铁摄入不足: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若未及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如母乳中铁的含量虽能满足婴儿4-6个月的需求,但之后若不补充含铁丰富的食物,就易发生缺铁性贫血;青少年若存在挑食、偏食等情况,也会导致铁摄入不足。
2.铁吸收障碍:某些疾病会影响铁的吸收,比如胃肠道疾病,像慢性腹泻等,会使铁的吸收减少。
3.铁丢失过多:长期慢性失血可导致铁丢失,如肠道寄生虫病(如钩虫病)会引起肠道慢性失血,从而造成铁缺乏。
三、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皮肤、黏膜逐渐苍白,以口唇、甲床最为明显。患儿会出现乏力、易疲倦,不爱活动等表现。
2.髓外造血表现: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会出现肝、脾轻度肿大,年龄稍大的患儿可出现淋巴结肿大。
3.非造血系统表现
消化系统:食欲减退,可出现异食癖,如喜欢吃泥土、墙皮等;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神经系统:烦躁不安或萎靡不振,年龄较大的患儿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情况。
心血管系统:严重贫血时会出现心率加快,心脏扩大,甚至可发生心力衰竭。
四、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平均体积(MCV)<80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26pg,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0.31。网织红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减少。白细胞、血小板一般无明显改变。
2.铁代谢检查
血清铁蛋白(SF):是反映体内铁储备的敏感指标,SF值降低(<12μg/L)提示铁缺乏。
血清铁(SI):降低(<10.7μmol/L),总铁结合力(TIBC)升高(>62.7μmol/L),转铁蛋白饱和度(TS)降低(<15%)。
五、诊断
根据病史,尤其是喂养史、临床表现和血象特点,一般可作出初步诊断。进一步进行铁代谢检查等可确诊。需要与其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相鉴别,如地中海贫血等。
六、治疗
1.饮食治疗:及时添加富含铁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豆类、绿叶蔬菜等,婴儿期提倡母乳喂养,按时添加辅食。
2.铁剂治疗:口服铁剂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主要方法,常用的有硫酸亚铁等。对于不能口服铁剂或口服后吸收不良的患儿,可考虑肌内注射铁剂,但要注意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七、预防
1.孕期保健:孕妇应多吃富含铁的食物,以保证胎儿铁的储备。
2.合理喂养:婴儿出生后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含铁丰富且铁吸收率高的辅食,如强化铁的米粉等。幼儿和儿童要注意饮食均衡,不挑食、偏食。
3.预防疾病:积极防治各种慢性疾病,如肠道寄生虫病等,减少铁的丢失。
八、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由于其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在添加辅食和使用铁剂时要特别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添加辅食,铁剂的选择和使用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因喂养不当或铁剂使用不当影响婴儿健康。
2.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快速阶段,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挑食、偏食,一旦发现有缺铁性贫血的迹象,要及时就医检查和治疗,以保证正常的生长发育。
总之,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诊治需要综合考虑患儿的年龄、饮食、病史等多方面因素,通过合理的饮食调整和必要的铁剂治疗等措施来纠正贫血,保障小儿的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