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扭伤需从病史与症状评估、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三方面进行评估。病史与症状评估要考虑受伤机制(年龄、性别、生活方式、既往史及受伤动作)和症状表现(不同程度扭伤的症状差异);体格检查包括视诊(观察肿胀、淤血等)和触诊(压痛部位及稳定性检查如距骨倾斜试验、抽屉试验);影像学检查中X线用于排除骨折,MRI可清晰显示软组织结构损伤情况,适用于相应症状持续不缓解等情况。
一、病史与症状评估
1.受伤机制
年龄因素:儿童踝关节扭伤可能与活泼好动、运动时平衡控制能力相对较弱有关,比如在playground奔跑跳跃时易发生;老年人则可能因骨质疏松、关节灵活性下降,轻微的扭转动作就可能导致扭伤,且恢复相对较慢。
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性别特异性,但女性可能因常穿高跟鞋等改变足部力学结构的因素,增加踝关节扭伤风险。
生活方式:长期从事运动的人群(如运动员),踝关节扭伤发生率较高,尤其是篮球、足球等需要频繁急停急转的运动;长期穿不合适鞋子的人,也易出现踝关节不稳定而增加扭伤几率。
病史:有既往踝关节扭伤史的患者,再次扭伤的可能性更大,且可能存在慢性不稳定等情况。询问患者受伤时的具体动作,比如是行走时踩空台阶、运动中被绊倒还是进行球类运动时的扭转动作等,这对判断扭伤的严重程度和可能的损伤结构有重要意义。
2.症状表现:主要症状为踝关节疼痛、肿胀、淤血、活动受限。但不同程度的扭伤症状有所差异,轻度扭伤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疼痛、轻度肿胀,仍可勉强行走;中度扭伤疼痛较明显,肿胀较显著,行走困难;重度扭伤则疼痛剧烈,肿胀严重,可能出现明显畸形,甚至无法站立。
二、体格检查
1.视诊:观察踝关节有无明显肿胀、淤血分布情况,皮肤有无破损等。比如严重扭伤时可能出现皮下大片淤血,皮肤张力高。
2.触诊
压痛部位:检查踝关节周围不同部位的压痛情况,内踝、外踝、跟腱周围等部位的压痛提示不同结构的损伤。外踝周围压痛常见于外侧副韧带损伤,内踝周围压痛可能与内侧副韧带或三角韧带损伤有关。
稳定性检查:
距骨倾斜试验:患者仰卧,膝关节屈曲30°,检查者一手握住小腿远端,另一手握住足跟,将足跟内翻和外翻,正常时距骨倾斜角度较小,若距骨倾斜明显增大,提示外侧副韧带损伤。
抽屉试验:用于检查踝关节的前后稳定性,患者仰卧,屈膝90°,检查者双手握住足跟,向前拉和向后推,正常时距骨前后移动度较小,若有明显前后移动,提示踝关节韧带或关节囊损伤。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目的:主要用于排除骨折等情况。拍摄踝关节正位、侧位及斜位X线片,可观察踝关节骨质有无断裂、脱位等。比如外踝骨折、内踝骨折或距骨骨折等都能通过X线明确诊断。
不同人群特点:儿童骨骼处于发育阶段,X线检查时需注意与正常骨骺结构鉴别;老年人X线可发现骨质疏松等基础情况,同时观察骨折等病变。
2.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优势:能更清晰地显示踝关节软组织结构,如韧带、肌腱、关节囊等的损伤情况。可明确有无韧带撕裂、肌腱损伤、关节内积液等。例如能准确判断外侧副韧带的部分撕裂或完全撕裂,以及有无软骨损伤等。
适用情况:对于扭伤后症状持续不缓解、怀疑有复杂软组织损伤的患者,应进行MRI检查。但对于儿童,需权衡辐射和检查必要性,尽可能采用对身体影响小的检查方式;老年人若有金属植入物等情况需提前告知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