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需进行病情观察,包括生命体征和出血情况;采取合适体位,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休克时调整体位;出血活动期禁食,停止后逐步过渡饮食;进行心理护理安抚患者;做好口腔护理保持清洁;加强皮肤护理预防压疮。
一、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监测
对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需密切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一般每15-30分钟测量一次生命体征并记录。例如,血压下降、脉搏增快往往提示出血量较大,可能出现休克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因其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更要密切关注脉搏的变化,儿童脉搏相对较快,若脉搏细速往往提示循环血量不足。
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如出现烦躁不安、意识模糊等,可能是脑供血不足的表现,与出血导致的循环血量减少有关。
2.出血情况观察
观察呕吐物及粪便的颜色、性质和量。呕血呈鲜红色提示出血速度快、出血量较大;若呈咖啡色,多为血液在胃内停留一段时间后发生变化所致。粪便呈黑色(柏油样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典型表现,提示出血量在50-70ml以上;若粪便为暗红色血便,往往提示出血量较多且出血速度较快。记录每次呕吐量和排便量,例如,一次呕吐量超过300ml且伴有黑便,提示可能有较严重的出血。对于婴幼儿患者,观察粪便时要注意与正常粪便区分,若粪便性状改变且伴有哭闹等不适,要高度怀疑上消化道出血。
二、体位护理
1.一般体位
患者应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头偏向一侧可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这对于所有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都非常重要。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若患者出现休克症状(如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等),可采取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的体位,以增加回心血量,改善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但对于年老体弱、有呼吸功能障碍的患者,要注意调整体位,避免加重呼吸困难。
三、饮食护理
1.急性期饮食
在出血活动期,患者需禁食。这是因为进食可能会刺激胃酸分泌,进一步加重出血。对于儿童患者,更要严格执行禁食要求,防止因进食导致呕吐误吸等严重并发症。
2.出血停止后的饮食
出血停止24-48小时后,可给予温凉、清淡、无刺激性的流质饮食。开始时可少量多次饮用,如每次10-20ml,逐渐增加饮用量。例如,可给予米汤等。然后根据患者情况,逐步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如稀粥)、软食,最终恢复正常饮食。但要注意避免食用粗糙、坚硬、辛辣、刺激性食物,如坚果、辣椒等。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胃肠功能相对较弱,饮食过渡要更加缓慢,密切观察患者进食后的反应。
四、心理护理
1.安抚患者情绪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往往会因为突然的病情而产生紧张、恐惧等情绪。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沟通,安慰患者,向患者解释病情和治疗措施,缓解其紧张情绪。例如,用温和的语气告知患者目前采取的护理和治疗手段是为了更好地控制出血,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儿童患者,要通过亲切的态度、轻柔的动作来安抚,如轻轻握住儿童的手,给予简单的安慰话语,减轻儿童的恐惧心理。
五、口腔护理
1.保持口腔清洁
由于患者呕血或便血后,口腔内会有异味,且血液残留可能会滋生细菌。所以要做好口腔护理,一般每日2-3次。用生理盐水或复方硼砂溶液漱口,对于不能自行漱口的患者,要协助其进行口腔清洁。保持口腔清洁不仅可以减少口腔异味,还能预防口腔感染等并发症。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儿童专用的口腔护理用品,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儿童口腔黏膜。
六、皮肤护理
1.预防压疮
患者长时间卧床,要注意皮肤护理,定时为患者翻身,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同时按摩骨隆突处,如骶尾部、足跟等部位,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压疮的发生。对于年老体弱、消瘦的患者,更要加强皮肤护理。例如,使用柔软的床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观察皮肤有无发红、破损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选择合适的翻身方式和力度,避免损伤儿童皮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