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的急救与治疗包括一般急救措施(取平卧位抬高下肢、监测生命体征、暂禁食补水)、补充血容量(建静脉通道输晶体液等,依指征输血)、止血措施(药物止血用抑酸剂等,内镜止血、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病因治疗(消化性溃疡需治溃疡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针对肝硬化综合治,急性胃黏膜病变治原发病除应激因素),不同年龄患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一般急救措施
1.体位与监测:患者应取平卧位并将下肢抬高,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血时血液吸入引起窒息,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以及呕血和黑便情况。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生理机能减退,生命体征变化可能不典型,需更加密切监测。儿童患者则要关注其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因为儿童对血容量变化的耐受能力较差。
2.禁食:暂禁食,以便后续评估出血情况和进行相应治疗,但是可以适当补充水分,对于儿童要注意补充的量和速度,避免引起呛咳等情况。
二、补充血容量
1.输液选择: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补充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盐水、林格液等晶体液,必要时输注胶体液如右旋糖酐、羟乙基淀粉或输血。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心功能情况,避免快速大量输液导致心力衰竭,输液速度和量需根据患者的心肺功能、血压、尿量等调整;儿童患者则要严格按照体重计算补液量和速度,防止发生急性肺水肿等并发症。
2.输血指征:当血红蛋白低于70g/L、收缩压低于90mmHg时考虑输血,输血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儿童患者输血时要注意血型匹配和输血速度。
三、止血措施
1.药物止血
抑酸剂:常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通过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值,促进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块形成,有利于止血。其作用机制是抑制胃壁细胞质子泵,减少胃酸分泌。对于有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患者,使用抑酸剂可以预防应激性溃疡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
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如奥曲肽等,能减少内脏血流量,降低门静脉压力,从而发挥止血作用。可用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情况。对于老年患者,使用生长抑素时要注意其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儿童患者一般较少使用该类药物,除非有明确的适应证且在严格监测下使用。
2.内镜止血:对于明确出血部位的患者,可进行内镜下止血治疗,如注射治疗、电凝止血、套扎术等。例如,对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在内镜下进行套扎或注射硬化剂等治疗。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耐受性和配合情况,儿童患者进行内镜检查时需在麻醉下进行,要特别注意麻醉风险和术后的护理。
3.介入治疗:对于药物和内镜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介入治疗,如选择性血管造影栓塞止血等。适用于不能进行手术的患者,对于不同年龄和基础疾病的患者,介入治疗的风险和效果有所不同,需要综合评估。
4.手术治疗:经积极内科治疗无效、出血危及生命等情况时需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根据出血病因选择,如胃大部切除术等。对于儿童患者,手术治疗需非常谨慎,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和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
四、病因治疗
1.消化性溃疡:如果是消化性溃疡引起的出血,在止血后需要继续针对溃疡进行治疗,如根除幽门螺杆菌(采用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铋剂的四联疗法)等。对于有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患者,需评估继续用药的风险,可换用对胃黏膜影响小的药物或加用胃黏膜保护剂。
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如果是肝硬化导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需针对肝硬化进行综合治疗,如抗病毒、改善肝功能等,同时预防再出血,可采取内镜下定期治疗、药物预防(如长期服用普萘洛尔等)等措施。老年肝硬化患者要注意药物对肝功能和其他脏器功能的影响,儿童肝硬化相对少见,病因多为先天性胆道畸形等,治疗需更加个体化。
3.急性胃黏膜病变:由应激等因素引起的急性胃黏膜病变出血,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应激因素,如控制感染、纠正休克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应激因素不同,儿童可能因严重感染、创伤等引起,要针对具体病因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