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需先初步评估与急救,判断病情观察生命体征,让患者平卧头偏侧、清除呕吐物、建静脉通道补容量;排查常见病因,通过胃镜等检查明确,针对不同病因处理,儿童和老年患者有特殊注意事项,后续要做好护理,康复期注意饮食,有病史者积极治基础病、养成良好生活方式预防。
一、初步评估与急救措施
1.病情判断
首先观察患者症状,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表现有呕血、黑便等。如果患者出现大量呕血,呕吐物为鲜红色或暗红色血块,同时伴有头晕、心慌、乏力等,提示出血量较大。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上消化道出血可能与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有关,老年人则可能与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等常见病因相关。
评估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如果患者心率增快(如成人静息心率>100次/分钟)、血压下降(收缩压<90mmHg或较基础血压下降>20mmHg)、呼吸急促,提示可能存在休克风险,需立即处理。
2.急救措施
让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血时引起窒息。对于有呕血的患者,要及时清除口腔内的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果患者出现休克,应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补充血容量,可先输入生理盐水、林格氏液等晶体液,必要时输入胶体液如白蛋白等。
二、病因诊断与进一步处理
1.常见病因排查
对于不同性别,男性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的发生率可能相对较高,女性可能与食管裂孔疝等情况有关。了解患者生活方式,如是否有长期饮酒史、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史等。长期饮酒可能损伤胃黏膜,增加消化性溃疡出血的风险;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可引起胃黏膜损伤,导致出血。
进行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常用检查有胃镜检查,一般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尽快进行,胃镜可以直接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球部等上消化道黏膜情况,明确是否有溃疡、肿瘤、静脉曲张等病变。对于怀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还可能需要进行腹部超声或CT等检查,了解肝脏情况,判断是否存在肝硬化等导致静脉曲张的病因。
2.针对病因的处理
如果是消化性溃疡出血,可根据情况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常用药物有奥美拉唑等),通过抑制胃酸分泌,促进溃疡面止血。如果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能需要采取内镜下治疗(如套扎术、硬化剂注射等)或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生长抑素等)。对于由肿瘤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可能需要进一步评估手术等治疗方案。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上消化道出血需特别注意,由于儿童病情变化较快,要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尿量等。儿童的补液量需要根据体重进行精确计算,避免补液过多或过少。同时,要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是否有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家族史或相关表现。
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多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等。在处理上消化道出血时,要兼顾基础疾病的治疗。例如,在使用药物抑制胃酸分泌时,要考虑对其他基础疾病的影响。老年患者的胃肠蠕动功能可能较差,在补液等治疗时要注意速度和量的控制,防止诱发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对于老年患者的胃镜检查,要评估其耐受能力,检查前后要加强护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四、后续护理与预防
1.护理要点
出血期间要严格卧床休息,减少活动。密切观察患者的呕血、黑便情况,记录呕血和黑便的量、颜色等。对于禁食患者,要保证静脉营养的供给。
对于康复期患者,要注意饮食护理,开始进食时应从流质饮食开始,逐渐过渡到半流质和正常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粗糙、坚硬的食物,以免再次损伤消化道黏膜。
2.预防措施
有上消化道出血病史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患有消化性溃疡的患者要按疗程规范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如果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对于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要避免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增加腹压的动作,定期复查,必要时采取预防出血的措施。同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用药,避免滥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