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脑膜外血肿症状因血肿形成速度、大小等而异,常见意识障碍(有典型中间清醒期及多样性)、头痛与呕吐(颅内压增高致,部位与血肿相关)、瞳孔改变(早期患侧先缩后散,晚期双侧散大)、神经系统体征(偏瘫、病理反射阳性)、生命体征变化(血压升高、呼吸脉搏改变),不同人群症状有差异,头部外伤史者出现相关症状需高度怀疑。
意识障碍:
典型的意识障碍模式:多数患者有中间清醒期,即受伤后有短暂的原发性昏迷,随后意识清醒,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昏迷。这是因为硬脑膜外血肿的出血来源多为脑膜中动脉等,出血速度相对较快,初期血肿量少未明显影响脑功能时患者意识清醒,随着血肿量逐渐增加,颅内压升高,脑受压加重,从而再次出现昏迷。例如,头部外伤后,患者先因脑震荡出现短暂昏迷,随后清醒,数小时后出现头痛、呕吐、烦躁不安等症状,继而再次陷入昏迷。
意识障碍的多样性:部分患者可能没有典型的中间清醒期,这与血肿形成速度、个体的耐受性等有关。如果血肿形成迅速,如急性硬脑膜外血肿,患者可能在受伤后直接表现为持续昏迷,且进行性加重;而慢性硬脑膜外血肿患者,意识障碍可能不明显,仅表现为逐渐加重的头痛、智力减退、步态不稳等。
头痛与呕吐:
头痛:是常见症状之一,多因颅内压增高引起。疼痛程度较为剧烈,可伴有恶心。头痛的部位与血肿的部位有一定关系,如血肿在颞部,患者多表现为同侧颞部头痛;如果是后颅窝的硬脑膜外血肿,头痛可能位于后枕部。
呕吐:通常是由于颅内压增高刺激呕吐中枢所致。呕吐多为喷射性,与进食无关。在小儿患者中,由于其颅缝未完全闭合,颅内压增高可能通过颅缝分离得到一定缓解,所以头痛、呕吐的表现可能不如成人典型,但也需引起重视。
瞳孔改变:
早期瞳孔变化:当血肿侧的动眼神经受到刺激时,可出现患侧瞳孔短暂缩小,随后逐渐散大。这是因为血肿导致颅内压增高,压迫动眼神经,初期动眼神经受刺激表现为瞳孔缩小,随着病情进展,动眼神经麻痹,瞳孔逐渐散大。例如,一侧瞳孔先缩小后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提示同侧硬脑膜外血肿导致脑疝形成的可能。
晚期瞳孔表现:如果病情继续发展,双侧瞳孔均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说明患者已处于濒危状态,这是由于脑疝晚期脑干严重受损,动眼神经功能完全丧失所致。
神经系统体征:
偏瘫:当血肿压迫脑功能区,如运动区时,可出现对侧肢体偏瘫,表现为肌力减退、肌张力改变等。例如,血肿位于大脑半球凸面,可能导致对侧上肢或下肢无力,行走困难等。
病理反射:如巴宾斯基征等可呈阳性。这是因为颅内压增高,脑组织受压,导致锥体束受损,从而出现病理反射。在儿童患者中,由于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病理反射的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但也能提示神经系统受损的情况。
生命体征变化:
血压升高:颅内压增高时,机体通过自主神经调节,使血压升高,以维持脑的灌注。表现为收缩压升高,脉压差增大。
呼吸、脉搏改变:随着颅内压进一步升高,脑缺氧加重,可出现呼吸、脉搏减慢。例如,呼吸变慢变深,脉搏缓慢而有力,这是颅内压增高引起的库欣反应。但在小儿患者中,由于其代偿能力相对较弱,生命体征变化可能更为迅速和明显,需要密切监测。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硬脑膜外血肿的症状可能会有一定差异。例如,儿童由于颅骨弹性较好,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可能相对不典型;老年人可能因脑萎缩等因素,对颅内压增高的耐受性相对较好,症状可能相对隐匿。有头部外伤病史的人群出现上述症状时,更应高度怀疑硬脑膜外血肿的可能,需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