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颅脑相关病症患者需从病情观察(关注意识、生命体征、瞳孔变化)、一般护理(体位、休息环境、呼吸道护理)、颅内压增高护理(避免相关因素、观察脱水剂应用)、并发症预防护理(肺部感染、压疮、泌尿系统感染)及心理护理等方面进行全面护理,儿童患者在各护理环节需结合其特点特殊关注。
生命体征: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颅内血肿可引起颅内压增高,导致血压升高、脉搏缓慢、呼吸减慢,若生命体征出现异常变化,如收缩压进行性升高、脉搏增快、呼吸不规则,提示颅内压进一步增高,有脑疝形成的危险。对于不同年龄患者,生命体征的正常范围有所不同,儿童的脉搏、呼吸频率相对成人更快,在监测时需结合其年龄特点判断是否异常。
瞳孔变化:观察双侧瞳孔的大小、形状及对光反射。血肿侧瞳孔可先缩小后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若双侧瞳孔散大、固定,提示脑疝晚期。尤其要注意儿童患者瞳孔的细微变化,因为儿童的眼部生理结构与成人有差异,其瞳孔反应的观察更需细致。
一般护理
体位:床头抬高15°-30°,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对于昏迷患者,应取侧卧位,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儿童患者在安置体位时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因体位不当导致呼吸道梗阻。
休息与环境: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舒适,减少探视,避免不良刺激。光线宜柔和,减少对患者的干扰,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有利于机体恢复。儿童患者的休息环境要更加注重温馨、安全,避免过于嘈杂的声音刺激。
呼吸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昏迷患者容易发生舌后坠和呼吸道梗阻,可定期为患者翻身、拍背,鼓励患者深呼吸和咳嗽,必要时进行吸痰。对于儿童患者,吸痰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吸痰管,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呼吸道黏膜。
颅内压增高的护理
避免颅内压增高的因素:
情绪激动:应避免患者情绪激动、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这些因素可导致颅内压骤然升高。向患者及家属解释避免这些因素的重要性,儿童患者的家属要更加关注患儿的情绪,避免其哭闹等导致颅内压升高的行为。
体位不当:如前所述保持正确体位,避免颈部扭曲,以免影响颅内静脉回流。
脱水剂的应用观察:遵医嘱使用甘露醇等脱水剂,观察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甘露醇快速静脉滴注可迅速降低颅内压,但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尿量、肾功能等,儿童患者由于肾脏功能发育尚未完善,使用甘露醇时更要密切监测肾功能及水电解质平衡。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肺部感染:定期翻身、拍背,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咳痰动作。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可使用气垫床预防压疮,同时降低肺部感染的风险。儿童患者由于活动能力差,更要加强呼吸道护理,防止肺部感染的发生。
压疮:定时为患者翻身,一般每2小时翻身1次,翻身时要注意避免拖、拉、推等动作,防止擦伤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对于骨隆突处可使用气垫、海绵垫等减压。儿童患者皮肤娇嫩,翻身时动作要轻柔,选择合适的减压用品。
泌尿系统感染:对于留置导尿管的患者,要保持尿管通畅,定期更换尿袋,做好尿道口护理。尽量缩短留置导尿管的时间,儿童患者留置导尿管时要更加注意无菌操作,减少泌尿系统感染的机会。
心理护理
患者由于突然发病,往往会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尤其是意识清醒的患者。要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向患者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增强其治疗信心。儿童患者的心理护理需要医护人员和家属共同参与,家属要多陪伴患儿,给予情感支持,医护人员在护理操作时要更加温和、耐心,减轻患儿的恐惧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