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脑膜外血肿与硬脑膜下血肿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和治疗原则上有诸多鉴别点,硬脑膜外血肿多因颅骨骨折致脑膜血管破裂,有中间清醒期等特点,CT呈双凸透镜形高密度影,治疗依情况而定;硬脑膜下血肿多由脑皮质血管破裂引起,急性者昏迷进行性加重,CT呈新月形高密度影等,治疗因急慢性而异。
一、发病机制方面
硬脑膜外血肿:多因颅骨骨折致脑膜中动脉或静脉窦破裂,血液积聚于硬脑膜与颅骨之间,由于硬脑膜与颅骨连接紧密,血肿较局限,呈双凸透镜形。常见于颞部,多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着力点处颅骨骨折损伤血管是关键机制,不同年龄、性别因头部外伤风险不同可能有差异,比如儿童头部外伤后硬脑膜外血肿相对少见,而青壮年因头部受撞击等致骨折风险较高易发病。
硬脑膜下血肿:多由脑皮质血管破裂引起,血液积聚在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由于硬脑膜与蛛网膜间空间较大,血肿范围较广,可呈新月形。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多因重度脑挫裂伤致皮质血管破裂,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常见于老年人,多有轻微头部外伤史,可能与老年人脑萎缩致桥静脉撕裂等因素有关,性别差异相对不明显,但不同生活方式如长期酗酒等可能影响凝血功能,增加慢性硬脑膜下血肿风险。
二、临床表现方面
症状出现时间:
硬脑膜外血肿:典型者有中间清醒期,即受伤后昏迷,随后清醒或好转,之后再次昏迷,这是因为初期血肿较小,脑受压不明显,随着血肿增大,颅内压升高出现意识障碍加重。但并非所有硬脑膜外血肿都有中间清醒期,特别是急性重型硬脑膜外血肿可能直接持续昏迷。不同年龄人群中间清醒期表现可能不同,儿童因颅骨弹性较好,中间清醒期可能不典型。
硬脑膜下血肿: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症状较重,昏迷进行性加重,意识障碍持续加深,因为血肿形成快,脑受压进行性加重。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起病隐匿,病程较长,可有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肢体无力等症状,症状出现时间间隔较长,老年人因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症状可能更不典型,易被忽视。
神经系统体征:
硬脑膜外血肿:早期可能神经系统体征不明显,随着血肿增大,可出现患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对侧肢体偏瘫等脑疝表现。不同年龄患者因脑组织代偿情况不同,体征出现时间和表现有差异,儿童颅骨未完全骨化,颅内压增高表现可能以囟门隆起等为主,神经系统体征相对不典型。
硬脑膜下血肿: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神经系统体征明显,可迅速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神经系统体征相对较轻,可能仅有轻度的肢体力量减弱等。
三、影像学表现方面
CT检查:
硬脑膜外血肿:CT上表现为颅骨内板下双凸透镜形高密度影,边界清楚,血肿范围局限于颅骨骨折区域相应部位。不同年龄患者CT表现因颅骨结构等差异可能在血肿显示清晰度等方面有细微不同,儿童颅骨薄,血肿显示可能相对清晰些。
硬脑膜下血肿:急性硬脑膜下血肿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新月形高密度影,范围较广,可跨越颅缝;慢性硬脑膜下血肿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新月形或半月形低密度、等密度或高密度影,密度不均匀,可伴有脑萎缩表现。老年人因脑萎缩,硬脑膜下血肿CT表现可能更易发现。
四、治疗原则方面
硬脑膜外血肿:需根据血肿大小、意识状态等决定治疗方案,小的血肿可保守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较大血肿或有脑疝表现者需急诊手术清除血肿。不同年龄患者手术耐受等不同,儿童手术需更精细操作,考虑颅骨生长等因素。
硬脑膜下血肿: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多需急诊手术,清除血肿缓解脑受压;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可采用钻孔引流术等,老年人手术要注意围手术期的心肺功能等情况,因为老年人多有基础疾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