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扭伤长期不好受多种因素影响,损伤程度上轻度未规范处理或重度未正确治疗会致恢复不佳;个体方面年龄不同及有无基础疾病会有差异;康复锻炼不当也会阻碍恢复;环境因素如寒冷潮湿也会影响血液循环致恢复变慢。
一、损伤程度因素
1.轻度扭伤未规范处理
脚扭伤后若只是轻度的韧带拉伤等情况,部分人可能没有充分休息,仍继续活动,这样会影响损伤组织的修复。例如,轻度脚扭伤后仍正常行走、运动,会导致损伤的韧带反复受到牵拉,使得修复过程延长。从组织修复的角度来看,正常情况下,轻度韧带损伤经过适当休息等处理,一般1-2周可恢复,但如果继续活动,修复时间会明显延长。
对于儿童来说,骨骼、韧带等组织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脚扭伤后如果未规范处理,由于其自身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如果不注意休息,也可能导致恢复时间延长。比如儿童脚扭伤后继续玩耍奔跑,会加重损伤部位的充血、水肿等情况,影响恢复。
2.重度扭伤未正确治疗
当脚扭伤为重度时,如韧带撕裂、骨折等情况,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正确的治疗,就会导致长期不好。例如脚扭伤后怀疑有骨折却未进行X线等检查明确诊断,继续活动会使骨折部位移位等,影响愈合。一般来说,骨折的愈合需要一定时间,如无移位的单纯骨折,成人通常需要6-8周左右愈合,但如果未正确治疗,愈合时间会延长甚至不愈合。对于老年人群,本身骨骼强度下降,脚扭伤后如果是骨折等情况,恢复时间会更久,且容易出现延迟愈合等问题,因为老年人的骨代谢相对缓慢,组织修复能力较差。
二、个体因素
1.年龄因素
儿童脚扭伤后相对成人恢复可能稍快,但如果本身有先天性骨骼发育异常等情况,恢复会变慢。比如有先天性扁平足的儿童脚扭伤后,由于足部结构异常,损伤修复过程会受到影响。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的各项机能衰退,包括血液循环、组织修复能力等。脚扭伤后,血液循环减慢会导致损伤部位获取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排出的速度减慢,从而影响恢复。例如,老年人脚扭伤后,损伤处的毛细血管再生能力下降,使得修复所需的细胞等难以及时到达损伤部位,恢复时间延长。
2.基础疾病因素
患有糖尿病的人群脚扭伤后长期不好的风险较高。因为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血管病变会影响损伤部位的血液供应,神经病变会导致感觉减退等,使得患者对脚扭伤部位的保护和修复情况不能及时察觉和处理。例如,糖尿病患者脚扭伤后,由于神经病变可能感觉不到疼痛等不适,继续活动,而血管病变又影响损伤组织的修复,导致恢复时间延长。又如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脚扭伤后,自身免疫反应可能会影响损伤部位的炎症消退和组织修复,使得脚扭伤长期不好。
三、康复锻炼因素
1.康复锻炼不当
脚扭伤后需要适当的康复锻炼来促进恢复,但如果锻炼过早、过度或者方式不正确,会导致长期不好。比如脚扭伤后过早进行剧烈的脚部运动锻炼,会使损伤的组织再次受到损伤,加重炎症反应。正确的康复锻炼应该是在损伤初期进行适当的固定休息后,逐步进行恢复性的锻炼。例如,脚扭伤后1-2周内应该以休息为主,之后逐步开始进行脚踝的屈伸等小幅度活动锻炼,如果过早进行大幅度的跑步等锻炼,会影响恢复。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脚扭伤后康复锻炼更需要谨慎。孕妇由于身体重心改变等原因,脚扭伤后康复锻炼不当可能会影响自身和胎儿的安全,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合适的康复锻炼,否则容易导致恢复时间延长。
四、其他因素
1.环境因素
如果脚扭伤后处于寒冷、潮湿的环境中,可能会影响损伤部位的血液循环,从而导致恢复变慢。寒冷会使血管收缩,减少损伤部位的血液供应;潮湿的环境可能会导致皮肤等组织的抵抗力下降,增加感染等风险,进而影响脚扭伤的恢复。例如,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中休息的脚扭伤患者,损伤部位的恢复会比在温暖干燥环境中的患者慢。对于长期在户外工作且脚扭伤的人群,更要注意改善环境条件,促进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