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扭伤的原因包括运动因素(运动姿势不当、场地因素)和日常意外因素(行走时踩空、穿不合适的鞋子),症状有疼痛(即时疼痛、活动时加重)、肿胀(局部肿胀、皮肤颜色变化)、淤血(皮下淤血)、功能障碍(活动受限、步态异常)。
一、踝关节扭伤的原因
1.运动因素
运动姿势不当:在运动过程中,如篮球运动中快速变向、足球运动中急停急转时,踝关节处于非正常的扭曲状态,容易导致韧带拉伤或撕裂,从而引发扭伤。例如,当脚部处于内翻或外翻的异常姿势时,踝关节周围的韧带承受过大的应力,超过了其耐受限度就会造成损伤。
场地因素:运动场地不平整,如有小石子、坑洼等,会增加踝关节扭伤的风险。比如在不平整的篮球场上奔跑跳跃时,脚部容易陷入小坑或被石子硌到,进而失去平衡导致踝关节扭伤。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青少年在运动时由于身体协调性和对场地情况的判断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因场地因素发生踝关节扭伤;而中老年人可能本身关节灵活性下降,在不平整场地运动时也更易出现此类损伤。性别方面,一般来说男性在运动强度和频率上可能相对更高,参与一些对抗性较强的运动时踝关节扭伤的几率可能略高于女性,但这也不是绝对的,主要还是取决于具体的运动情况和个人的运动习惯。
2.日常意外因素
行走时踩空:日常生活中,如走在楼梯上不慎踩空,或者在平地上不小心踢到障碍物等情况,都可能使踝关节突然受到过度的扭转力,导致扭伤。老年人由于平衡能力下降,在行走时更容易出现踩空等情况,从而引发踝关节扭伤;儿童活泼好动,在玩耍过程中也可能因为不小心踩空而导致踝关节扭伤。
穿不合适的鞋子:穿着高跟鞋、鞋底过滑或过厚的鞋子行走或运动时,会影响脚部的正常受力和平衡,增加踝关节扭伤的可能性。例如,穿高跟鞋时脚部的受力分布与正常情况不同,踝关节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来维持平衡,长时间穿着或在行走过程中就容易扭伤;儿童如果穿的鞋子不合适,如鞋底太硬或太滑,也会增加他们在活动中踝关节扭伤的风险。
二、踝关节扭伤的症状
1.疼痛
即时疼痛:踝关节扭伤后,患者会立即感到受伤部位剧烈疼痛,疼痛程度因损伤的严重程度而异。轻度扭伤时疼痛相对较轻,可能只是酸痛或胀痛;而重度扭伤时疼痛非常剧烈,患者往往难以忍受,甚至可能出现疼痛难忍而无法站立或行走的情况。不同年龄的患者对疼痛的感知和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会因为疼痛而哭闹不止,而成年人可能会通过语言表达疼痛的程度;老年人由于对疼痛的耐受性可能有所下降,也会更明显地表现出疼痛的不适。
活动时加重:在踝关节活动时,如行走、屈伸等动作,疼痛会明显加重。这是因为活动会使受伤的韧带等组织受到进一步的牵拉或刺激,从而导致疼痛加剧。例如,患者在尝试站立或走路时,疼痛会比静止时明显严重,这也是踝关节扭伤后常见的症状表现之一。
2.肿胀
局部肿胀:受伤后的踝关节会迅速出现肿胀现象,这是由于踝关节周围的血管破裂出血,以及组织液渗出等原因导致的。肿胀程度与损伤的严重程度相关,轻度扭伤时肿胀可能较轻微,仅表现为受伤部位轻微的鼓胀;而重度扭伤时肿胀会非常明显,踝关节可能会明显增粗,皮肤发亮。不同年龄的人群肿胀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的组织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在踝关节扭伤后如果损伤较严重,肿胀也可能较为明显;老年人由于血液循环相对较慢,肿胀消退可能会相对较慢。
皮肤颜色变化:严重肿胀时,受伤部位的皮肤可能会出现青紫等颜色变化,这是因为皮下出血导致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肿胀没有得到及时处理,皮肤颜色的变化可能会更加明显。
3.淤血
皮下淤血:踝关节扭伤后,皮下会出现淤血斑,这是由于血管破裂出血后血液渗透到皮下组织所致。淤血斑的大小和范围与损伤的程度有关,轻度扭伤可能只有少量的淤血点,而重度扭伤则可能出现较大面积的淤血斑。不同年龄的患者淤血表现也有不同,儿童的皮肤相对较薄,淤血可能更容易显现;老年人由于皮肤弹性下降等原因,淤血的吸收可能相对较慢。
4.功能障碍
活动受限:患者会出现踝关节活动受限的情况,无法正常地进行屈伸、内翻、外翻等动作。例如,患者可能无法正常地将脚向上勾起或向下踩,或者在尝试内翻或外翻脚部时受到明显限制。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儿童在出现踝关节扭伤后由于活动能力较强,活动受限可能会对他们的日常活动造成较大影响,如影响行走、奔跑等;老年人则可能因为本身活动量相对较少,活动受限对其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更为突出,如影响上下楼梯、行走等日常活动。
步态异常:由于踝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患者行走时会出现步态异常,如行走时脚步拖沓、身体倾斜等。这是为了避免受伤的踝关节承受过多的压力和活动而采取的一种代偿性步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