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在诊断上需关注不同年龄性别表现、病史影响,通过血液检查和超声心动图辅助;治疗包括抗感染和手术,抗感染要早期足量长疗程用敏感抗生素,手术有相应指征及需考虑特殊人群;护理涉及一般护理和病情观察;预防要针对基础心脏疾病患者和一般人群分别采取措施,如基础病患者积极治基础病、注意口腔等,一般人群保持良好生活方式预防感染。
一、诊断方面
(一)临床表现
1.年龄与性别影响:不同年龄段和性别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例如儿童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可能更易出现发热、心脏杂音改变等,女性患者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因自身生理特点影响临床表现的呈现,但核心症状主要围绕感染和心脏受累。患者多有发热,热型不规则,可伴有寒战等感染表现,还可能出现心脏杂音的变化,原有心脏杂音可能增强或新出现杂音,部分患者有贫血、乏力等全身症状,也可能出现皮肤瘀点、Osler结节等外周表现。
2.病史因素:有基础心脏疾病史的患者,如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等,发生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风险更高,其临床表现可能与无基础心脏病患者有所不同,基础心脏病会影响心脏结构和血流动力学,从而影响感染的发生和发展以及相应的临床表现。
(二)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可有贫血表现,血红蛋白降低。血培养是诊断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最重要方法,需多次(一般不少于3次)采血培养,通常在发热初期、寒战前采血,可提高阳性率,通过血培养可明确病原菌,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2.超声心动图:经胸超声心动图可发现赘生物、瓣膜反流等情况,有助于诊断心内膜炎及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敏感性更高,能发现更小的赘生物,对于诊断不明确的患者尤为重要。
二、治疗方面
(一)抗感染治疗
根据血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早期、足量、长疗程应用抗生素是关键。一般疗程为4-6周,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选用耐青霉素酶的半合成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等;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联合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
(二)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当出现严重的心衰、瓣膜穿孔、破裂、腱索断裂引起难治性急性心衰;感染难以控制;发生栓塞事件经内科治疗无效等情况时,需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瓣膜置换术、瓣膜修复术等,手术时机的选择非常重要,要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心功能等情况。
2.特殊人群考虑:对于儿童患者,手术需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评估手术对其未来心脏功能和生长的影响;对于老年患者,要综合评估其全身状况、基础疾病等,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在充分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手术。
三、护理方面
(一)一般护理
1.休息与活动:患者需卧床休息,减少心脏负担,病情稳定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对于儿童患者,要保证其充足的休息,营造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老年患者休息时要注意体位舒适,必要时协助翻身等。
2.饮食护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保证营养摄入,增强机体抵抗力。儿童患者要注意饮食的均衡和营养搭配,满足其生长发育需求;老年患者要考虑其消化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饮食种类。
(二)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心率、心律、心脏杂音、皮肤黏膜情况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儿童患者要注意观察其精神状态、面色等;老年患者要关注其生命体征的细微变化,如出现体温持续不退、心脏杂音改变加重等情况要及时报告医生。
四、预防方面
1.基础心脏疾病患者:有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注意口腔卫生,在进行牙科操作、侵入性操作等前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减少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风险。
2.一般人群: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增强体质,预防感染,如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到人员密集的场所,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等,减少细菌入侵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