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量判断因成人、儿童、不同生活方式及有病史患者而有差异。成人隐性出血粪便隐血阳性无明显症状,少量出血现黑便,中等量出血有头晕心慌乏力等,大量出血现休克;婴儿少量出血粪便隐血阳性,稍多现黑便等,大量出血速现休克表现,幼儿及学龄前期少量出血现黑便等,大量出血速现休克;长期饮酒者易因酒精刺激胃黏膜损伤致出血判断需谨慎,长期服非甾体抗炎药者因药物损伤胃黏膜致出血判断要结合用药史;有消化性溃疡病史者再出血需参考既往病情判断,有肝硬化病史者多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判断要考虑相关因素且病情变化快。
一、成人上消化道出血量的判断
(一)隐性出血
每日出血量5ml以上,粪便隐血试验可呈阳性,但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这种情况常见于一些慢性小量出血的患者,如胃溃疡的小量慢性渗血等,由于出血量少,机体可以通过自身的代偿机制来维持基本的生理平衡,所以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不适表现。
(二)少量出血
每日出血量在50-100ml以上,可表现为黑便。这是因为血液在肠道内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后,形成黑色的硫化铁,从而导致粪便变黑。例如,胃或十二指肠的小量出血,血液进入肠道,经过消化吸收等过程后以黑便形式排出。
(三)中等量出血
出血量在500ml左右时,可出现头晕、心慌、乏力等症状。这是由于出血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导致循环血容量减少,心脏需要更快地跳动来维持血压和组织灌注,所以患者会有心慌的感觉;同时,脑部供血相对不足会引起头晕,全身供血不足则会出现乏力。
(四)大量出血
短期内出血量超过1000ml,可出现休克表现,如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呼吸急促、四肢湿冷等。大量出血会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心脏和重要脏器的供血严重不足,若不及时处理,会危及生命。此时需要立即采取急救措施,补充血容量等。
二、儿童上消化道出血量的判断
(一)婴儿期
婴儿上消化道出血量较少时,可能仅表现为粪便隐血阳性。如果出血量稍多,可能出现黑便,由于婴儿不会表达不适,可能会出现哭闹不安、拒食等表现。当出血量较大时,会迅速出现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休克表现,因为婴儿的血容量相对较少,少量的出血就可能对循环系统产生较大影响。例如,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婴儿可能在出生后不久就出现上述症状,需要及时就医诊断和处理。
(二)幼儿及学龄前期
幼儿及学龄前期儿童上消化道少量出血时,可能出现黑便,同时可能伴有腹部不适、食欲减退等表现。中等量出血时,除了黑便外,可能出现头晕、乏力等,由于儿童的代偿能力相对成人较弱,所以症状可能比成人更明显。大量出血时,很快出现休克症状,如血压下降、脉搏微弱等,需要立即进行抢救。例如,儿童患有胃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等疾病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其判断标准与成人有相似之处,但在表现和处理上需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如儿童的血容量较小,对失血的耐受能力更差等。
三、不同生活方式对上消化道出血量判断的影响
(一)长期饮酒者
长期饮酒者可能因酒精刺激导致胃黏膜损伤,更容易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在判断出血量时,需要考虑饮酒史对胃黏膜的损害程度。例如,长期饮酒者出现黑便时,其出血量的判断可能需要更谨慎,因为酒精可能加重胃黏膜的损伤,导致出血情况相对复杂,可能在出血量相对较小时就出现较明显的症状。
(二)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者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的人群,药物可能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损伤胃黏膜,增加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在判断出血量时,要考虑药物对胃黏膜的损伤情况。比如,长期服用此类药物者出现黑便,其出血原因可能与药物的副作用有关,在评估出血量时需要结合药物使用史来综合判断,因为药物的持续作用可能导致胃黏膜持续受损,影响出血量的判断和后续的治疗。
四、有病史患者对上消化道出血量判断的影响
(一)有消化性溃疡病史者
有消化性溃疡病史的患者再次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时,判断出血量需要参考既往溃疡的情况。如果是旧病复发,出血的表现可能与初次发病有一定相似性,但也可能因为病情的进展而有所不同。例如,既往有十二指肠溃疡病史的患者,再次出血时,其黑便的出现时间、出血量的多少等都需要结合既往病情来综合判断,因为溃疡的复发可能导致出血的部位、程度等发生变化。
(二)有肝硬化病史者
有肝硬化病史的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多考虑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在判断出血量时,除了按照一般的出血量判断标准外,还需要考虑肝硬化导致的门脉高压等因素。肝硬化患者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往往出血量较大,而且病情变化较快,因为肝硬化患者的肝脏功能受损,凝血机制可能也存在异常,所以在判断出血量和处理时都需要特别关注,比如出血量的判断要更及时准确,因为此类出血可能迅速导致患者出现休克等严重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