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腰扭伤有症状表现(疼痛、腰部活动受限、肌肉痉挛)和体征表现(压痛、脊柱姿势改变),急性期需休息、冷敷、加压包扎,缓解期可热敷、康复锻炼、药物辅助(需时),还需通过纠正不良姿势、加强腰部锻炼来预防复发。
一、急性腰扭伤的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疼痛:受伤瞬间患者常感腰部有撕裂样剧痛,疼痛可随腰部活动而加剧,休息时疼痛有所缓解,但活动或咳嗽、喷嚏等增加腹压的动作可使疼痛加重,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疼痛感受可能因个体差异略有不同,但本质都是腰部组织损伤后的神经传导痛觉。例如,年轻体力劳动者可能因受伤时力量较大,疼痛更为剧烈;女性患者在生理期前后可能因身体敏感性略有不同,但疼痛机制相同。
腰部活动受限:患者腰部活动明显受限,不能自如地前屈、后伸、侧弯等,这是由于腰部肌肉、筋膜等组织损伤后,为避免疼痛加重而产生的保护性反应,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伏案工作者和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群,其腰部活动受限表现可能因原有腰部柔韧性不同而有差异,长期伏案工作者腰部柔韧性相对较差,受伤后活动受限可能更明显。
肌肉痉挛:受伤部位的肌肉可出现痉挛,触摸时可感觉到紧张、发硬的条索状肌肉,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出现,但儿童由于腰部肌肉力量相对较弱,肌肉痉挛表现可能相对较轻,而老年人可能因肌肉本身弹性下降等因素,肌肉痉挛持续时间可能较长。
2.体征表现
压痛:在腰部受伤部位有明显压痛,可帮助定位损伤的组织,不同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腰部旧伤的患者,受伤部位压痛可能更明显,因为原有损伤部位组织修复后可能存在瘢痕等,对刺激更敏感。
脊柱姿势改变:部分患者可出现脊柱生理曲度改变,如腰椎前凸消失等,这是身体为适应腰部疼痛而产生的代偿性姿势改变,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因脊柱退变等因素,在急性腰扭伤时脊柱姿势改变可能与年轻患者有所不同。
二、急性腰扭伤的处理
1.急性期处理
休息:受伤后应立即停止活动,卧床休息,休息有助于减少腰部组织的进一步损伤,促进损伤修复,不同年龄患者休息要求略有不同,儿童需要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以利于身体恢复,老年人休息时要注意床垫的舒适度等,避免因休息不当加重腰部不适。
冷敷:在受伤后的24-48小时内可进行冷敷,用冰袋或冷毛巾敷于腰部,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冷敷可以减轻局部肿胀和疼痛,其原理是通过降低局部温度,收缩血管,减少炎性物质渗出,不同性别患者冷敷时注意事项基本相同,但女性在月经期冷敷时要注意腰部保暖。
加压包扎:对于有明显肿胀的患者,可进行加压包扎,使用弹性绷带等进行包扎,压力要适中,以不影响远端肢体血液循环为宜,加压包扎有助于减轻肿胀,不同年龄患者包扎时要注意松紧度,儿童皮肤娇嫩,包扎时更要轻柔。
2.缓解期处理
热敷:受伤48小时后,可改为热敷,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于腰部,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热敷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性物质吸收,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从事寒冷环境工作的人群,热敷时可适当延长时间,但要注意温度。
康复锻炼:在疼痛缓解后可逐渐进行康复锻炼,如腰部的屈伸、旋转等轻微活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康复锻炼有助于增强腰部肌肉力量,恢复腰部功能,儿童进行康复锻炼时要在家长监护下进行,选择适合儿童的简单腰部活动;老年人康复锻炼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锻炼导致再次损伤。
药物辅助(如需):可根据情况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缓解疼痛,但儿童一般不建议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老年人使用时要注意药物可能对胃肠道等的影响,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
3.预防复发
纠正不良姿势:无论是儿童、青少年、成年人还是老年人,都要注意纠正不良姿势,如长期伏案工作者要保持正确的坐姿,睡眠时选择合适的床垫和枕头,以维持腰椎的正常生理曲度,避免腰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加强腰部锻炼:定期进行腰部肌肉锻炼,如仰卧起坐、平板支撑等,但要注意锻炼强度和频率,儿童可进行适合的简单腰部伸展运动,老年人锻炼要选择温和的方式,如慢走、太极拳等,通过加强腰部肌肉力量来预防急性腰扭伤的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