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腰扭伤是腰部软组织因突然过度牵拉致急性撕裂伤,各年龄段可发病,从事体力劳动等人群风险高,有疼痛、活动受限、肌肉痉挛等表现,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急性期休息、冷敷、加压包扎,缓解期物理、药物治疗,可通过正确姿势、加强锻炼、避免受伤预防,儿童、老年人、孕妇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病因
急性腰扭伤是腰部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因突然受到过度牵拉而引起的急性撕裂伤,常发生于搬抬重物、腰部肌肉强力收缩时。常见病因包括姿势不当,如搬重物时姿势不正确,腰部肌肉用力不协调;腰部突然扭转,例如在运动或日常生活中腰部突然扭转;腰部肌肉受到直接撞击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发病风险不同,如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群因腰部活动频繁、负重较大,发病风险相对较高;有腰部既往损伤病史的人群再次发生急性腰扭伤的概率也会增加。
二、临床表现
1.疼痛:受伤后立即出现腰部疼痛,疼痛较为剧烈,呈持续性胀痛或刺痛,可随腰部活动而加重。疼痛部位多在腰部一侧或两侧,有时可涉及臀部。
2.腰部活动受限:患者腰部活动明显受限,不能自如地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等,这是由于腰部肌肉疼痛、痉挛导致的。
3.肌肉痉挛:受伤部位的肌肉可出现痉挛,触摸时可感觉到紧张、发硬的肌肉条索。
三、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受伤的经过,包括受伤的时间、地点、受伤时的姿势、受力情况等。
2.体格检查:医生会对患者腰部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观察腰部有无肿胀、淤血等情况,按压腰部时是否有明显的压痛,检查腰部活动度等。
3.影像学检查:一般首选腰椎X线检查,可排除腰椎骨折、脱位等严重病变;对于一些复杂情况,可能会进行腰椎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以更清晰地观察腰部软组织及骨骼的情况,排除腰椎间盘突出等其他病变。
四、治疗原则
1.急性期治疗
休息:受伤后应立即休息,避免腰部继续活动,防止损伤进一步加重。
冷敷:在受伤后的24-48小时内,可进行冷敷,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腰部,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可减轻局部肿胀和疼痛。冷敷时要注意避免冻伤皮肤。
加压包扎:对于有明显肿胀的患者,可进行加压包扎,减少出血和肿胀。
2.缓解期治疗
物理治疗:急性期过后可进行物理治疗,如热敷、红外线照射、按摩、针灸等。热敷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红外线照射能改善腰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减轻疼痛;按摩和针灸可以放松腰部肌肉,调整腰部的气血经络。
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来缓解疼痛和炎症,如布洛芬等,但需注意药物的禁忌证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对于儿童患者,应谨慎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
五、预防措施
1.正确姿势:在搬抬重物时,要采用正确的姿势,即先蹲下,使物体尽量靠近身体,然后再起身搬起,避免腰部过度弯曲或扭转。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弯腰、驼背等不良姿势。
2.加强腰部锻炼:适当进行腰部肌肉的锻炼,如仰卧位挺腰、飞燕式等动作,增强腰部肌肉的力量和柔韧性,可有效预防急性腰扭伤的发生。不同年龄和生活方式的人群锻炼方式可有所不同,例如老年人可选择较为温和的腰部锻炼方式,如缓慢的腰部伸展运动;经常久坐的人群可在工作间隙进行简单的腰部活动。
3.避免腰部受伤:在进行腰部相关的活动或运动时,要注意保护腰部,避免受到直接撞击或过度牵拉。如进行体育运动时,要做好充分的热身活动,佩戴合适的腰部保护装备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发生急性腰扭伤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需更加谨慎处理。由于儿童的骨骼、肌肉等组织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诊断时要特别注意排除骨骼发育异常等情况。治疗时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如休息、简单的物理治疗等,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药物。
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等情况,发生急性腰扭伤后恢复相对较慢。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预防并发症,如长期卧床可能导致的肺部感染、压疮等。同时,在进行康复锻炼时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活动加重腰部损伤。
3.孕妇:孕妇由于身体重心改变,腰部承受的压力较大,容易发生急性腰扭伤。在预防方面要注意保持正确的站姿和坐姿,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发生急性腰扭伤后,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胎儿的安全,尽量采用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如物理治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