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与病原体感染、心脏基础病变及其他危险因素有关。病原体包括细菌(如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和真菌(如念珠菌、曲霉菌等);心脏基础病变有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等;其他危险因素包含侵入性操作(如心脏导管检查、静脉导管留置等)和免疫功能低下(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人群)。
一、病原体感染
1.细菌感染
链球菌是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常见致病菌,其中草绿色链球菌在过去较为多见,而现在肺炎链球菌、肠球菌等也较为常见。例如,在一些牙科操作后,口腔中的链球菌可能进入血液,若心脏存在基础病变,就容易附着在瓣膜等部位引发感染。对于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细菌更容易定植形成感染性心内膜炎。在年龄方面,儿童和老年人相对更易受影响,儿童可能因免疫力相对低下以及可能存在的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等因素,老年人则可能因为机体免疫力下降、存在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而增加细菌感染后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风险。
葡萄球菌也是重要的致病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较强,可导致更严重的瓣膜破坏等情况。静脉药瘾者由于静脉注射时可能带入葡萄球菌等病原体,是葡萄球菌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高危人群,这类人群因静脉注射操作不规范,增加了病原体进入血液并定植在心脏瓣膜的机会。
2.真菌感染
念珠菌等真菌可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常见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的人群,或者是有中心静脉导管等侵入性操作且机体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例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的患者,肠道菌群平衡被打破,念珠菌等条件致病菌可能大量繁殖并进入血液,若心脏有基础病变,就可能引发真菌感染性心内膜炎。在年龄上,老年患者由于自身免疫功能衰退,加上可能存在的长期用药史等情况,更容易受到真菌感染的影响;儿童若因疾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也会增加真菌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风险。
曲霉菌等也可导致感染性心内膜炎,多发生在有肺部曲霉菌感染等基础情况且机体免疫力差的人群中,比如患有严重肺部疾病且长期应用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曲霉菌可能通过血行播散至心脏瓣膜引发感染。
二、心脏基础病变
1.先天性心脏病
各种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如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等,由于心脏内存在异常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液湍流等情况容易使病原体附着在瓣膜等部位。例如,室间隔缺损时,左心室压力高于右心室,血液从左向右分流,导致瓣膜等部位受到血流冲击,病原体更容易黏附定植。对于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由于心脏结构的异常,在成长过程中更容易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需要特别注意预防感染,如在进行牙科等操作时要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等。
2.心脏瓣膜病
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瓣膜存在病变,如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血流动力学改变使得瓣膜容易受损,病原体容易在受损的瓣膜处定植。老年患者随着年龄增长,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的发生率增加,瓣膜出现钙化等病变,也为病原体的附着提供了条件。在性别方面,一般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不同心脏瓣膜病的发生可能与个体的基础健康状况等有关。例如,风湿性心瓣膜病多与童年时期的链球菌感染等有关,而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更多与年龄相关的瓣膜退变有关。
三、其他危险因素
1.侵入性操作
心脏导管检查、心脏手术等侵入性操作,可能将病原体带入心脏,尤其是操作过程中对心脏瓣膜等部位的接触等,增加了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风险。对于接受心脏导管检查的患者,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需要在操作前后严格进行消毒等预防措施。儿童进行心脏相关侵入性操作时,由于自身免疫力等因素,更要谨慎操作并采取严格的预防感染措施;成人进行心脏手术等大型侵入性操作时,术前术后的感染控制至关重要。
静脉导管留置等操作,若护理不当,病原体可通过导管进入血液,进而到达心脏引发感染性心内膜炎。长期留置静脉导管的患者,如患有恶性肿瘤需要长期静脉化疗的患者,或者是需要长期静脉营养支持的患者,要加强导管护理,定期更换导管等,以降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风险。在年龄上,儿童长期留置静脉导管时更要注意护理,因为儿童皮肤等防御屏障相对较弱,更容易因导管相关感染引发心脏病变;老年人由于血管条件等因素,留置导管也需要更精心的护理。
2.免疫功能低下
患有艾滋病等免疫缺陷疾病的患者,机体免疫力严重下降,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减弱,容易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包括感染性心内膜炎。在年龄上,艾滋病患者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病,但儿童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发育未成熟,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风险相对更高。此外,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接受器官移植等导致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也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高危人群,这些人群需要密切监测心脏情况,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