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上颌窦炎症是发生在左侧上颌窦的炎症性疾病,病因有感染、过敏、鼻腔结构异常、邻近器官炎症蔓延等;临床表现有局部的鼻塞、流涕、面部疼痛压痛、嗅觉减退及全身的发热、头痛等;诊断方法包括鼻内镜检查和鼻窦CT等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有药物治疗、鼻腔冲洗、手术治疗;预防措施包括增强免疫力、注意鼻腔卫生、积极治疗邻近器官疾病、避免接触过敏原等。
病因方面
感染因素:最常见的是细菌感染,例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可引起上颌窦的炎症。上呼吸道感染时,病原体容易蔓延至上颌窦引发炎症;另外,病毒感染后也可能继发细菌感染导致上颌窦炎症。儿童由于呼吸道解剖结构特点,相比成人更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进而增加左上颌窦炎症的发生风险。
过敏因素:过敏性鼻炎患者,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可引起鼻腔黏膜的过敏反应,炎症蔓延至左上颌窦,导致左上颌窦炎症。过敏体质的人群,尤其是有过敏性鼻炎病史的人,发生左上颌窦炎症的几率相对较高。
鼻腔结构异常:如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等鼻腔结构异常,会影响上颌窦的引流,使上颌窦内分泌物不易排出,从而容易引发炎症。这种情况在有先天性鼻腔结构异常的人群中较为常见,或者是由于外伤等原因导致鼻腔结构改变的人群也可能出现。
邻近器官炎症蔓延:例如牙齿的炎症,如根尖周炎等,可波及左上颌窦,引起左上颌窦炎症。生活中不注意口腔卫生,有龋齿等口腔问题的人群,就存在这种邻近器官炎症蔓延导致左上颌窦炎症的风险。
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
鼻塞:左侧鼻腔通气不畅,这是因为炎症导致鼻腔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多等原因引起。儿童可能表现为用口呼吸、吃奶时哭闹等情况,因为鼻腔堵塞影响正常的经鼻呼吸。
流涕:可出现左侧鼻腔流黏脓涕,儿童的表现可能更明显,有时鼻涕倒流至咽部还会引起咳嗽等症状。
面部疼痛或压痛:左侧面部,尤其是上颌部可能出现疼痛或压痛,按压左侧面颊部时可能有明显的不适感。成人可以准确表述疼痛的部位和程度,儿童可能会用哭闹等方式表达面部的不适。
嗅觉减退:炎症影响嗅觉感受器时,可出现左侧嗅觉减退,儿童可能表现为对气味的反应不敏感,如对食物的香味感知不如以往。
全身症状:
发热: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儿童相对成人更易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在38℃左右,甚至更高。发热时儿童可能伴有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表现。
头痛:可出现头痛,疼痛的部位多在左侧前额部、面颊部等区域,头痛的程度和性质因人而异。儿童头痛时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难以安抚等。
诊断方法
鼻内镜检查:通过鼻内镜可以直接观察左侧鼻腔内的情况,如鼻腔黏膜是否充血、肿胀,有无分泌物,窦口是否有堵塞等情况。儿童进行鼻内镜检查时需要在适当的麻醉下进行,以保证检查的顺利进行。
影像学检查:
鼻窦CT:是诊断左上颌窦炎症的重要检查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左上颌窦的黏膜增厚情况、有无积液、窦腔结构等。通过鼻窦CT能够明确炎症的范围和严重程度,对于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
鼻窦MRI: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怀疑有窦腔内肿物等情况时会考虑进行鼻窦MRI检查,它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软组织的情况,但一般不是诊断左上颌窦炎症的首选检查。
治疗原则
药物治疗:
抗生素: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左上颌窦炎症,会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但具体药物的选择需要遵循药敏试验等结果。儿童使用抗生素时要特别注意选择适合儿童年龄段的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鼻用糖皮质激素:可以减轻鼻腔黏膜的炎症反应,缓解鼻塞、流涕等症状,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等。但儿童使用时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遵循医嘱。
黏液促排剂:促进上颌窦内黏液的排出,如桉柠蒎肠溶软胶囊等。儿童服用时要注意剂型和剂量,根据年龄调整。
鼻腔冲洗:使用生理盐水进行鼻腔冲洗,可以清除鼻腔内的分泌物,改善鼻腔通气。儿童进行鼻腔冲洗时要选择合适的冲洗器具和冲洗液,动作要轻柔,避免引起儿童不适。
手术治疗:如果左上颌窦炎症经过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者存在鼻腔结构异常等情况影响引流时,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如上颌窦穿刺冲洗术、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等。手术治疗儿童需要谨慎评估,充分考虑手术的风险和收益。
预防措施
增强免疫力: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对于儿童来说要提供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优质蛋白等;适当运动,儿童可以进行适合其年龄的户外活动,如散步、玩耍等,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保证充足的睡眠,儿童需要足够的睡眠时间来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和免疫力的提升。
注意鼻腔卫生:教育儿童不要随意挖鼻孔,保持鼻腔清洁。儿童的鼻腔比较娇嫩,家长可以帮助儿童用生理盐水清洗鼻腔等方式来保持鼻腔卫生。
积极治疗邻近器官疾病:及时治疗口腔疾病,如龋齿等,避免口腔炎症蔓延至上颌窦。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避免接触过敏原:对于过敏体质的人群,要明确过敏原,如花粉季节尽量减少外出,室内使用空气净化器等;对尘螨过敏的要保持室内清洁,勤洗床单被罩等。儿童过敏体质者家长要更加留意周围环境中可能的过敏原并采取相应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