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衰弱失眠可通过非药物和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包括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中的睡眠限制、刺激控制等)和生活方式调整(作息规律、营造良好睡眠环境);药物治疗在非药物效果不佳时考虑,需依情况选药且谨慎,常用药有苯二氮类及新型非苯二氮类等,要考虑患者多因素。
一、非药物治疗方式
(一)心理治疗
1.认知行为疗法(CBT-I)
对于神经衰弱失眠患者,认知行为疗法是重要的非药物治疗手段。其核心是帮助患者识别和纠正与睡眠相关的不良认知和行为模式。例如,患者可能存在对失眠过度担忧的认知,认为失眠会导致严重的身体和心理问题,这种过度担忧会进一步加重失眠。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治疗师会引导患者认识到这种不合理认知,并逐步改变。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如儿童可能通过游戏等方式进行相关认知行为的引导,而成年人则通过谈话交流等方式开展。对于有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比如长期熬夜工作的人群,会针对性地调整其对睡眠和工作关系的认知,建立合理的睡眠预期。
行为治疗部分包括睡眠限制疗法和刺激控制疗法等。睡眠限制疗法是根据患者的睡眠效率来缩短其在床上的时间,逐渐提高睡眠效率。刺激控制疗法则是让患者只有在有睡意时才上床睡觉,床只用于睡眠和性生活等活动,避免在床上进行看书、看电视等其他活动,从而建立床与睡眠之间的强烈关联。
(二)生活方式调整
1.作息规律
保持固定的作息时间非常关键。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都应尽量做到每天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儿童需要保证充足且规律的睡眠,一般幼儿每天需要12-14小时睡眠,学龄儿童9-12小时,规律的作息有助于其生物钟的稳定。成年人也应尽量维持固定的作息,即使在周末也不宜过度改变睡眠时间,因为不规律的作息会干扰生物钟,影响睡眠-觉醒周期,进而加重神经衰弱失眠的症状。对于有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比如经常倒时差的人群,更要注意逐步调整作息以适应新的时间规律。
2.环境调整
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卧室应保持安静、黑暗和适宜的温度,一般温度保持在18-25℃较为适宜。对于有不同病史的患者,如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可能需要更注意室内空气的流通,但同时要避免过堂风等导致受凉影响睡眠。对于儿童,卧室的环境布置应温馨舒适,避免过于花哨或嘈杂的元素干扰睡眠;对于老年人,卧室的设施应考虑其行动方便等因素,同时环境的安静舒适同样重要。
二、药物治疗
1.适用情况及药物选择原则
当非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药物治疗,但需谨慎选择。对于神经衰弱失眠患者,一般不优先使用药物,尤其是低龄儿童应避免使用药物干预。对于成年人中症状较严重的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药物。例如,对于以入睡困难为主的患者,可考虑使用短效的催眠药物;对于以睡眠维持困难为主的患者,可考虑使用中长效的催眠药物。但药物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严格评估下进行,要考虑患者的年龄、病史等多种因素。比如有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在选择药物时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避免使用某些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大的药物。
2.常用药物举例
苯二氮类药物曾是常用的催眠药物,但由于其可能产生依赖等副作用,现在使用相对谨慎。非苯二氮类的新型催眠药物如佐匹克隆等,相对副作用较少,但也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于有特殊病史的患者,如患有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可能加重呼吸抑制的催眠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