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结石分为肝内和肝外胆管结石,有腹痛、黄疸、发热等症状,可通过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有非手术和手术方式,治疗后要注意饮食、复查,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包括老年和儿童患者需关注不同方面情况。
一、胆管结石的定义与分类
胆管结石是指发生在胆管内的结石,可分为肝内胆管结石和肝外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是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各分支胆管内的结石;肝外胆管结石包括胆总管结石和肝总管结石。
二、胆管结石的常见症状
1.腹痛:多为右上腹或上腹部隐痛、胀痛或绞痛,疼痛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进食油腻食物后可加重。这是因为结石刺激胆管平滑肌,引起胆管痉挛所致。
2.黄疸:当结石阻塞胆管时,可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液颜色加深,大便颜色变浅。主要是由于胆汁排出受阻,胆红素反流入血引起。
3.发热:合并胆管感染时,可出现发热,体温可高达38℃-39℃以上,常伴有寒战。这是因为细菌感染引起炎症反应。
三、胆管结石的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显示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有感染;肝功能检查可发现胆红素、转氨酶等指标异常,反映肝功能受损情况。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胆管结石的首选检查方法,可发现胆管内强回声光团,其后伴声影,并可观察胆管扩张情况。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胆管结石的位置、大小及胆管梗阻的程度,对于诊断肝内胆管结石有重要价值。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可以清晰显示胆管系统的形态,准确发现胆管结石的部位和范围。
四、胆管结石的治疗方式
1.非手术治疗
适应证:适用于结石较小、症状较轻且无明显胆管梗阻的患者。包括饮食控制,避免进食高脂、高胆固醇食物,以减少胆汁分泌;使用利胆药物,如熊去氧胆酸等,促进胆汁排出,有助于小结石的排出。
注意事项:非手术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期复查超声等检查,若症状加重或结石梗阻胆管,需及时转为手术治疗。对于儿童患者,非手术治疗需更加谨慎,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密切监测生长发育及病情变化。
2.手术治疗
胆总管切开取石术:适用于胆总管结石、胆管下端无狭窄的患者。通过手术切开胆总管,取出结石,然后放置T管引流。对于老年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前需充分评估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术后加强护理,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肝切除术:对于肝内胆管结石合并严重肝内胆管狭窄、肝叶纤维化或萎缩的患者,可考虑行肝切除术。但手术创伤较大,需综合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和肝脏储备功能。对于儿童患者,肝切除术需谨慎评估,尽量保留正常肝组织,以保障儿童的生长发育。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取石术:通过内镜经十二指肠乳头插入导管至胆管,取出结石。适用于胆总管结石且身体状况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但术后需注意观察有无胰腺炎、出血等并发症。
五、胆管结石治疗后的注意事项
1.饮食:出院后应继续保持低脂、高维生素饮食,多吃蔬菜水果,避免暴饮暴食,规律进食。这有助于减少胆汁淤积,降低结石复发的风险。
2.复查:定期复查超声等检查,了解胆管内情况,以及时发现结石复发或其他异常情况。一般建议术后1-3个月复查一次,以后根据情况适当延长复查间隔。
3.特殊人群
老年患者:需密切关注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的变化,定期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的治疗和随访。
儿童患者:除了关注结石复发情况外,还需关注生长发育指标,如身高、体重等,定期进行儿科相关检查,确保儿童健康成长。同时,家长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照顾患儿,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