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结石分为肝内和肝外胆管结石,病因与胆汁成分改变、胆道感染、胆道梗阻有关,肝内结石平时可无症状或有胀痛,梗阻时出现相应炎症等表现,肝外结石有Charcot三联征,诊断靠B超等影像学检查,治疗有手术和非手术,儿童、老年人、女性等不同人群有各自特点,需综合考虑诊断治疗。
一、定义与分类
胆管结石是指发生在胆管内的结石,可分为肝内胆管结石和肝外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是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各分支胆管内的结石;肝外胆管结石包括胆总管结石和肝总管结石。
二、病因
1.胆汁成分改变:胆汁中的胆盐、胆固醇、卵磷脂等成分比例失调,可导致胆固醇过饱和、胆色素沉淀等,从而形成结石。例如,胆汁中胆固醇含量过高时,易形成胆固醇结石;胆红素钙含量增加则可能形成胆红素结石。
2.胆道感染:细菌、寄生虫等感染可引起胆道炎症,炎症导致胆管黏膜受损,胆汁中的脱落细胞、细菌等可成为结石的核心,促进结石形成。如大肠杆菌感染时,可产生葡萄糖醛酸酶,分解胆汁中的结合胆红素为非结合胆红素,与钙结合形成胆红素钙结石。
3.胆道梗阻:胆道蛔虫、胆管狭窄等原因可引起胆道梗阻,胆汁排出不畅,胆汁淤积,进而导致结石形成。比如,胆道蛔虫进入胆管后,可作为异物刺激胆管黏膜,引发炎症和梗阻,促进结石形成。
三、临床表现
1.肝内胆管结石:平时可无症状或仅有上腹部和胸背部胀痛不适。当结石造成胆管梗阻时,可出现腹痛、寒战高热、黄疸等胆管炎症状。若长期梗阻不缓解,可能导致肝脏局部萎缩、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
2.肝外胆管结石:典型表现为Charcot三联征,即腹痛、寒战高热和黄疸。腹痛多发生在剑突下或右上腹,为阵发性绞痛或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寒战高热是由于细菌感染后毒素入血引起;黄疸的程度与梗阻的程度有关,梗阻不完全时黄疸较轻,完全梗阻时黄疸较深。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B超:是首选的检查方法,可发现胆管内结石影,能初步判断结石的部位、大小等情况,且具有无创、简便等优点。
CT及MRI:对于B超检查不易明确诊断的病例,CT或MRI有助于更清晰地显示胆管内结石的位置、形态以及胆道系统的结构改变等,对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不仅可明确胆管结石的诊断,还可同时进行治疗,如取石等,但属于有创检查,有一定并发症风险。
五、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
肝内胆管结石:根据结石的分布、肝脏病变情况等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如肝部分切除术(适用于局限于某一肝叶或肝段的结石且伴有肝组织萎缩者)、胆管切开取石术等。
肝外胆管结石:多采用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近年来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取石术等微创方法也逐渐广泛应用,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2.非手术治疗
适用于症状较轻、暂时无法手术的患者,包括抗感染(根据药敏试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解痉止痛(如使用阿托品等缓解胆道痉挛引起的疼痛)、利胆等对症支持治疗,但非手术治疗一般只能缓解症状,不能根治结石,且有结石复发的可能。
六、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胆管结石相对少见,多与胆道感染、寄生虫(如胆道蛔虫)等因素有关。由于儿童身体机能尚未发育完全,在诊断和治疗上需更加谨慎。例如,在检查时应尽量选择对儿童辐射小的检查方法;治疗时手术风险相对成人更高,需充分评估患儿的身体状况,非必要不轻易手术,优先考虑保守治疗缓解症状,待患儿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再根据情况决定进一步治疗。
2.老年人:老年人胆管结石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手术和麻醉的耐受性。例如,手术前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将血糖、血压等调整到相对稳定的状态;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因为老年人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弱。
3.女性:女性胆管结石的发生可能与激素水平等因素有一定关系。在妊娠期,女性体内激素变化可能影响胆汁成分,增加胆管结石的发生风险。妊娠期胆管结石患者的治疗需要特别谨慎,因为手术和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需在多学科(妇产科、普外科等)协作下,根据孕周、病情严重程度等综合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总之,胆管结石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疾病,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临床表现多样,诊断需借助影像学等检查手段,治疗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不同人群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各有特点,需予以充分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