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结石包括肝内和肝外胆管结石,发病与胆道感染等有关,症状有腹痛、黄疸等,诊断用超声等,治疗依情况而定;胆囊结石在胆囊内,因胆汁成分失调等引发,有症状表现,诊断首选超声,治疗分手术和保守;儿童、妊娠期女性、老年患者有各自特殊情况。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胆管结石:是指发生在肝内、外胆管的结石,包括肝内胆管结石和肝外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是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各分支胆管内的结石;肝外胆管结石则是指肝总管及胆总管内的结石。
胆囊结石:是指发生在胆囊内的结石,主要是由于胆汁中的胆固醇、胆色素等成分比例失调,析出结晶形成结石。
二、症状表现
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如果结石较小且没有堵塞胆管,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当结石堵塞胆管时,可出现腹痛、黄疸(皮肤和巩膜发黄)、发热等症状,腹痛多为右上腹或上腹部隐痛、胀痛或绞痛,疼痛可放射至肩背部。肝外胆管结石典型症状为Charcot三联征,即腹痛、寒战高热、黄疸,腹痛多为剑突下或右上腹阵发性绞痛,可向右肩背部放射。
胆囊结石:多数患者无症状,称为无症状胆囊结石;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胆绞痛,多在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或睡眠中体位改变时发作,疼痛位于右上腹或上腹部,可向右肩胛部和背部放射,部分患者还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有些患者可出现胆囊炎反复发作,表现为右上腹隐痛、腹胀、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
三、发病原因差异
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的形成与胆道感染、胆汁淤积、胆道寄生虫(如肝吸虫感染)等因素有关。胆道感染可导致胆管黏膜损伤、炎症,使胆汁中的成分容易沉积形成结石;胆汁淤积时,胆汁中的胆盐、胆固醇等浓度改变,也易促使结石形成。肝外胆管结石多继发于肝内胆管结石或胆囊结石,结石在排出过程中停留在胆管内造成梗阻。
胆囊结石:主要与胆汁成分比例失调有关,如胆固醇分泌过多、胆盐和磷脂分泌减少等,使得胆固醇易于析出形成结晶并逐渐形成结石。此外,女性激素、肥胖、妊娠、高脂肪饮食等也是胆囊结石的诱发因素,女性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等原因,胆囊结石的发病率相对较高;肥胖人群胆汁中胆固醇含量往往较高,容易形成结石;妊娠期间胆囊排空延迟等也易导致胆囊结石形成。
四、诊断方法
胆管结石:超声检查是初步筛查的常用方法,可发现胆管内的结石回声及胆管扩张等情况;CT、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等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胆管结石的位置、大小及胆管梗阻情况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胆囊结石:超声检查是诊断胆囊结石的首选方法,可发现胆囊内的强回声光团,伴有声影,并且可观察胆囊的大小、壁厚等情况;腹部X线平片对胆囊结石的诊断价值有限,因为胆囊结石多数为胆固醇结石,含钙量少,X线平片不易显影,而CT检查对胆囊结石的诊断也有一定帮助,尤其是对于合并胆囊炎等情况的判断。
五、治疗原则
胆管结石:治疗方法取决于结石的部位、大小及患者的症状等。对于肝内胆管结石,若结石较小且无症状,可定期观察;若结石较大、引起胆管梗阻等情况,多需手术治疗,如胆管切开取石术等;肝外胆管结石一般需要手术治疗,如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等,近年来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取石等微创技术也逐渐应用。
胆囊结石:对于无症状的胆囊结石,一般不需要积极手术治疗,但需定期复查;对于有症状的胆囊结石,通常建议手术治疗,如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这是目前治疗胆囊结石的常用微创方法,创伤小、恢复快;对于一些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可考虑药物溶石等治疗,但药物溶石效果有限且有一定复发可能。
六、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胆管结石和胆囊结石在儿童中相对少见,但如果有胆道感染、先天性胆道畸形等情况可能引发。儿童患者在诊断和治疗时需特别注意,由于儿童脏器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选择检查方法和治疗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如超声检查相对较为安全,而手术治疗需谨慎评估风险。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胆囊结石发病率可能增加,此时治疗需兼顾胎儿安全。一般来说,无症状的妊娠期胆囊结石可采取保守治疗,通过调整饮食等方式观察;若发生胆绞痛等症状,可先采用非手术治疗缓解症状,如解痉止痛等,手术治疗需谨慎选择时机,尽量避免在妊娠早期和晚期进行,以免对妊娠造成不良影响。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胆管结石和胆囊结石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诊断时要全面考虑基础疾病对检查和治疗的影响,如超声检查相对简便可行;治疗时手术风险可能较高,需充分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对于不能耐受手术的老年患者,可采取保守对症治疗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