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05-11
4436次浏览
新生儿发生溶血性黄疸可能与弓形虫病、新生儿溶血病、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等疾病有关。
1、弓形虫病:患儿在出生后感染弓形虫导致肝细胞广泛坏死,使胆红素代谢能力降低,并进入血液循环破坏红细胞,可能会引起溶血性黄疸。
2、新生儿溶血病:患儿在出生后血型与母体不合引起溶血,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可能会产生过多的非结合胆红素,造成溶血性黄疸。
3、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儿珠蛋白肽链合成障碍,在出生后可能会引起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由于大量红细胞受到破坏,可能会诱发溶血性黄疸。
患儿可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进行处理。
1、一般治疗:患儿可采取光照治疗降低血清胆红素,减轻皮肤、巩膜黄染的症状。
2、药物治疗:患儿可同时配合输血治疗补充血容量;并使用呋塞米、氢氯噻嗪、碳酸氢钠等药物加快游离血红蛋白排出,同时碱化尿液,防止肾小管堵塞。
3、手术治疗:因遗传、红细胞缺陷引起溶血,进而继发溶血性黄疸的患儿可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脾切除等手术方式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