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怎么检查

发布于  2024-12-28

4237次浏览

新生儿DIC需进行全面检查,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血小板功能、抗凝物质、病因等,以明确诊断和病因。

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需要进行全面的检查,以明确诊断和确定病因。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检查方法:

1.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是评估DIC的常用指标之一。血小板减少通常提示DIC的存在。

2.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PT和APTT延长提示凝血系统功能异常,可能与DIC相关。

3.纤维蛋白原测定: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或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升高提示纤维蛋白溶解亢进,也是DIC的特征之一。

4.其他凝血指标:如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等,也可用于辅助诊断DIC。

5.血小板功能检查:评估血小板的功能,如血小板聚集功能、血小板膜糖蛋白等,有助于了解血小板在DIC中的作用。

6.抗凝物质检测:检测抗凝血酶Ⅲ、蛋白C、蛋白S等抗凝物质的水平,有助于排除抗凝物质引起的DIC。

7.其他检查:根据具体情况,可能还需要进行其他检查,如纤维蛋白原激活物抑制剂(TAFI)检测、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检测等。

8.病因检查:除了评估凝血功能外,还需要寻找导致DIC的病因,如感染、缺氧、酸中毒、新生儿窒息等。可能需要进行血培养、血气分析、影像学检查等。

综上所述,新生儿DIC的检查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凝血指标和病因检查,以确保准确诊断和治疗。医生会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项目,并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需要注意的是,DIC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可能会对新生儿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如果怀疑有DIC,应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检查和治疗。同时,对于高危新生儿,如早产、感染、窒息等患儿,应密切观察凝血功能的变化,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本内容不能作为治疗依据,如有不适请到医院进行科学治疗
了解疾病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凝血酶增加,进而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微血栓形成中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导致患者出现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溶血性贫血等临床表现,这种病理过程被称为DIC。
了解详情
了解疾病
自测工具
行动指南
延展阅读
民福康 | 为用户打造的实用医典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高发人群有哪些
石舟红 主任医师
苏州市立医院 三甲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可危及母婴生命。以下是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高发人群: 1.高龄产妇:年龄越大,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风险越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孕妇的身体机能可能会下降,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也可能会受到影响,从而增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风险。 2.患有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孕妇: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有哪些症状
章杏珍 主任医师
苏州市立医院 三甲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可威胁母婴生命安全。以下是关于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一些症状: 1.出血倾向:这是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产妇可能会出现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阴道出血等症状。严重的出血可能导致贫血和休克。 2.血栓形成:除了出血倾向外,产妇还可能出现血栓形
怎么治疗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胡茗 主任医师
苏州市立医院 三甲
治疗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关键是消除病因,补充凝血因子,抗凝、溶栓及其他治疗,治疗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措施。 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以下是关于治疗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一些建议: 1.消除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是治疗新生
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有哪些症状
卢成瑜 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可能有出血倾向、循环障碍、微血管栓塞、溶血等症状。 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可能有以下症状: 出血倾向:皮肤和黏膜出现瘀斑、鼻出血、胃肠道出血等。 循环障碍:面色苍白、四肢发冷、脉搏细数、血压下降等。 微血管栓塞:皮肤、黏膜栓塞坏死,肺出血,脑梗死等。 溶血:黄疸、血红蛋白尿等。
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高发人群有哪些
卢成瑜 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高发人群包括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感染、先天性心脏病、呼吸窘迫综合征以及其他一些疾病。 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可导致多个器官功能障碍和死亡。以下是关于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高发人群的一些信息: 1.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极低出生体重(<1500克)和极低出生体重
怎么治疗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卢成瑜 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治疗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需要综合考虑原发病治疗、纠正凝血异常、补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等,治疗应在医生监护下进行,确保效果和安全。 治疗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原发病的治疗、纠正凝血异常、补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等。以下是一般的治疗方法: 1.治疗原发病:积极治疗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
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怎么诊断
卢成瑜 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新生儿DIC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包括评估患儿的凝血功能、寻找病因以及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法主要是纠正凝血功能异常、控制原发病因等。 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准确的诊断。以下是根据新生儿DIC怎么诊断写的一篇 1.明确诊断: 首先,医生会详细
dic是什么病的简称?
甘建和 主任医师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dic的中文名称叫做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在目前并不常见,并且不属于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患有dic的患者,自身的凝血机制会出现弥散性激活的现象,从而导致机体的组织和器官受到损伤,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患有dic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血栓栓塞的现象,从而导致器官
dic的诊断标准?
章杏珍 主任医师
苏州市立医院 三甲
dic的诊断首先要具备可诱发该病的明确诱因,如感染、恶性肿瘤、大型手术等,有以下两项表现也有助确诊该病,如严重出血或多发性出血、抗凝治疗有效、肺、肾、脑等器官不明原因的功能衰竭、广泛性皮肤黏膜栓塞。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等,出现三项以上结果异常也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表现?
顾汉平 副主任医师
淮安市淮阴医院 二甲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患者病理生理基础,典型症状如下:1、出血,可以表现为多部位出血,常预示急性DIC,以皮肤紫癜、瘀斑及穿刺部位或注射部位渗血多见,在手术中和术后伤口部位不断渗血及血液不凝固;2、血栓栓塞,由于小动脉、毛细血管或小静脉内血栓,造成各种器官微血栓形成,造成器官灌注不足、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陈添华 副主任医师
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 三甲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在多种疾病的基础之上,由于这些疾病导致微血管体系受到损伤,因此使凝血功能活化,形成全身的微血管血栓,消耗了大量的凝血因子,并且继发纤溶亢进,最终导致以出血和微循环衰竭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包括严重感染、恶性肿瘤、病理产科、手术及创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