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12-29
6433次浏览
乙肝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血液、母婴、性接触和密切接触传播。预防措施包括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感染乙肝后应及时就医,规范治疗,大多数患者可控制病情。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种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病。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但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很大。中国是乙肝大国,一般人群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为5%~6%。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
1.血液传播:输入被HBV污染的血液和血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注射器、介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不安全注射特别是注射毒品,共用剃须刀、牙刷等都可能感染乙肝。
2.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围生期,多为在分娩时接触乙肝病毒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母亲HBVDNA载量越高,传染性越强,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可显著降低母婴传播的发生率。
3.性接触传播:与乙肝病毒阳性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其感染乙肝的危险性增高。
4.密切接触传播:HBV感染患者的唾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可检测到HBV,密切的生活接触,如同用一个牙刷、毛巾、茶杯和碗筷,有黏膜破损的人共用办公用品、餐具、剃须刀等可能传播乙肝,但一般不会经呼吸道传播。
乙肝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
1.管理传染源:对急性乙肝患者应进行隔离治疗。慢性乙肝患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均为传染源,应避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导致出血的个人物品。乙肝患者的性伴侣应接种乙肝疫苗。乙肝孕妇应避免羊膜腔穿刺,并缩短分娩时间,保证胎盘的完整性,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血液及血制品管理,严格掌握输血和血制品的适应证;严格执行医疗器械消毒制度;推广安全注射,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进行内镜介入诊疗时应严格无菌操作规程;注意个人卫生,实行分餐制,不共用牙刷、剃须刀等。
3.保护易感人群: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措施。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器官移植患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家庭成员等。乙肝疫苗全程需接种3针,按照0、1、6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在1个月和6个月时注射第2针和第3针。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要求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接种,接种越早,效果越好。
如果感染了乙肝病毒,也不必过于担心。大多数乙肝患者经过规范的治疗,可以控制病情,甚至达到临床治愈。乙肝的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失代偿、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乙肝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
1.抗病毒治疗:是乙肝治疗的关键。目前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核苷(酸)类似物具有抑制病毒复制作用,但需要长期服用,且停药后易复发。干扰素可以直接抑制病毒复制,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但不良反应较多,适用范围较窄。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包括:HBVDNA载量≥10^4IU/mL;谷丙转氨酶(ALT)持续升高≥2倍正常值上限;年龄>30岁;存在肝硬化或肝癌家族史;肝活检显示炎症坏死或纤维化≥G2等。
2.保肝治疗:主要用于缓解肝脏炎症和减轻肝细胞损伤。常用的保肝药物有还原型谷胱甘肽、甘草酸制剂、双环醇等。
3.抗纤维化治疗:可以阻止或延缓乙肝患者向肝硬化发展。目前常用的抗纤维化药物有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
4.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治疗,如腹水的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肝性脑病的治疗等。
总之,乙肝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只要我们加强预防意识,及时就医,规范治疗,乙肝并不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