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12-30
3467次浏览
慢性胆囊炎是一种胆囊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以下是对慢性胆囊炎的相关介绍:
1.病因:
胆囊结石:胆囊结石是慢性胆囊炎最常见的病因,结石长期刺激胆囊黏膜,引起胆囊慢性炎症。
胆道感染:反复的胆道感染可导致胆囊炎症迁延不愈。
胆囊排空障碍:如胆囊管扭转、狭窄等,可导致胆囊排空不畅,胆汁淤积,刺激胆囊黏膜引起炎症。
其他因素:如饮食习惯、肥胖、糖尿病、肝硬化等也可能与慢性胆囊炎的发生有关。
2.症状:
上腹部不适:常表现为右上腹隐痛、腹胀、嗳气等,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加重。
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发热:当合并感染时,可出现发热。
黄疸:较少见,多发生在胆囊炎症严重时。
3.诊断: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提示白细胞计数升高,肝功能检查可了解肝脏功能。
影像学检查:B超是诊断慢性胆囊炎的首选方法,可显示胆囊壁增厚、毛糙等改变。其他检查如CT、MRI等也可帮助诊断。
胆囊造影:可了解胆囊功能,但目前已较少应用。
4.治疗:
一般治疗:注意饮食,避免油腻食物,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
药物治疗:包括利胆药物、抗生素等,可缓解症状。
手术治疗:对于症状反复发作、胆囊结石较大、胆囊壁增厚等情况,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胆囊切除术。
5.预防:
积极治疗胆道疾病,如胆囊结石、胆道感染等。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胆囊疾病。
总之,慢性胆囊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患者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同时,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可预防慢性胆囊炎的发生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