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12-31
5389次浏览
胆汁淤积性黄疸是一种由于胆汁分泌及排泄障碍引起的黄疸,按病因可分为肝内性和肝外性。肝内性又可分为肝内胆汁淤积和肝内胆汁淤积伴炎症。
1.肝内胆汁淤积:
病因:
病毒性肝炎:如乙肝、丙肝等病毒感染可导致肝细胞损伤,影响胆汁分泌。
药物性肝损伤:某些药物如抗生素、抗结核药、降脂药等可能引起肝内胆汁淤积。
酒精性肝病:长期酗酒可导致肝细胞损伤和胆汁排泄异常。
自身免疫性肝病:如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影响胆汁分泌。
遗传代谢性疾病:如Wilson病、血色病等遗传代谢性疾病可导致胆汁淤积。
发病机制:
肝细胞损伤:病毒感染、药物、酒精等因素可导致肝细胞损伤,影响胆汁的合成和分泌。
毛细胆管膜转运障碍:胆汁酸、胆红素等物质的转运障碍可导致胆汁淤积。
胆小管炎症: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因素可引起胆小管炎症,导致胆汁排泄受阻。
2.肝外胆管梗阻:
病因:
胆石症:胆囊或胆管内结石可阻塞胆管,导致胆汁排泄不畅。
胆道蛔虫症:蛔虫钻入胆道可引起胆道梗阻。
胆管炎:胆管炎症可导致胆管狭窄和梗阻。
发病机制:
胆管机械性梗阻:结石、蛔虫、肿瘤等原因导致胆管狭窄或闭塞,胆汁无法排出。
胆汁反流:梗阻部位以下的胆管内压力升高,可导致胆汁反流到肝内,进一步损伤肝细胞。
炎症反应:胆管梗阻可引起胆管炎症,加重胆汁淤积和肝细胞损伤。
胆汁淤积性黄疸的治疗主要包括病因治疗、保肝退黄治疗和对症治疗等。对于肝内胆汁淤积,主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抗病毒、戒酒、免疫抑制剂治疗等。对于肝外胆管梗阻,可根据梗阻的原因采取手术、内镜下取石或放置支架等方法解除梗阻。此外,保肝退黄治疗和对症治疗也非常重要,可使用利胆药物、保肝药物、维生素等。
对于胆汁淤积性黄疸患者,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同时,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饮酒,合理饮食,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长期黄疸未愈的患者,应定期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