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12-31
3920次浏览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是指由于母婴血型不合,母亲的血型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引起胎儿、新生儿红细胞破坏而导致的黄疸。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黄疸出现早:多数在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且逐渐加重。
2.黄疸程度重:血清胆红素值较高,可累及四肢及手足心,且胆红素消退后又可重新出现。
3.黄疸进展快:胆红素每天上升超过85μmol/L。
4.可伴有贫血:患儿常伴有贫血,严重时可出现心力衰竭。
5.肝脾肿大:肝脾肿大,质软。
6.胆红素脑病:若黄疸进一步加重,可引起胆红素脑病,导致神经系统受损,出现抽搐、角弓反张、发热等症状,甚至留下后遗症。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Rh血型不合的溶血病,症状出现早且病情重;而对于ABO血型不合的溶血病,症状相对较轻。此外,母亲的抗体效价、胎儿的代偿能力等因素也会影响黄疸的轻重。
对于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应及时就医,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光照疗法、药物治疗(如苯巴比妥等)、换血疗法等,以降低胆红素水平,避免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同时,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在新生儿出生后,应密切观察其黄疸情况,若出现黄疸,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有溶血病高危因素的孕妇,应在产前进行血清学检查,必要时可提前干预,以减少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