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04-28
5955次浏览
血小板减少紫癜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生可能与免疫系统功能亢进、巨核细胞成熟障碍、血小板生成减少、血小板消耗过多、血小板分布异常等因素有关。
1.免疫系统功能亢进
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血小板识别为外来物质,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被大量破坏。表现为血液中抗血小板抗体增多,血小板计数显著下降。
2.巨核细胞成熟障碍
骨髓中巨核细胞虽然增多,但大部分处于未成熟状态,无法有效产生血小板。表现为骨穿检查可见巨核细胞增多,但产板巨核细胞减少。
3.血小板生成减少
药物、感染、骨髓疾病等因素,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或生成的血小板功能异常。表现为血小板计数下降,伴随或不伴随出血症状。
4.血小板消耗过多
常见于血栓性微血管病等,使血小板在血管内被大量消耗。血小板计数迅速下降,伴有明显的出血症状。
5.血小板分布异常
脾脏肿大等原因导致血小板在脾脏内滞留过多,外周血中血小板数量减少。脾脏肿大,血小板计数下降,但骨髓中血小板生成正常。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生后,可通过避免剧烈运动、调整饮食、改善心态、服用免疫抑制药物、脾脏切除手术等方式治疗,解释如下:
1.避免剧烈运动
患者应保持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跳高、跳远等,以防引起出血。
2.调整饮食
多食含维生素食物,如花生、红枣、核桃、桂圆、扁豆等。有消化道出血时,需根据情况给予禁食,或进流食、冷流食,出血情况好转后逐步改为少渣半流、软饭、普食等。
3.改善心态
患者应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避免心情大起大落,也不要受到任何刺激。保持平和的心态,有助于病情的稳定和恢复。
4.服用免疫抑制药物
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醋酸地塞米松片、倍他米松片、醋酸泼尼松片等药物改善免疫功能,对病情较好。
5.脾脏切除手术
内科治疗效果不理想,有严重出血倾向的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可通过部分脾脏切除术、脾全切术等方式切除脾脏,减少血小板在脾脏内的滞留和破坏。
患者患病后,需密切关注自身症状变化,及时就医并遵医嘱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