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的发生机制包括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胆汁排泄障碍。胆红素生成过多可因红细胞增多症、血管外溶血、同族免疫性溶血、感染、肠肝循环增加等引起;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是由于肝细胞摄取胆红素能力低下、肝脏结合胆红素功能差、肝脏排泄结合胆红素功能缺陷所致;胆汁排泄障碍可由新生儿肝炎、先天性代谢缺陷病、胆道闭锁等造成。
血管外溶血:如头颅血肿、皮下血肿、颅内出血等,红细胞在血管外被破坏,释放出血红蛋白,进而代谢生成胆红素。
同族免疫性溶血:母亲与胎儿血型不合,比如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等,母亲体内的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破坏胎儿红细胞,导致溶血发生,胆红素生成增多。
感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可引发新生儿溶血反应,使红细胞破坏增加,胆红素生成过多。例如新生儿败血症时,感染因素可促使胆红素生成增加。
肠肝循环增加:新生儿肠道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可将结合胆红素水解成未结合胆红素,加之新生儿肠道相对无菌,导致未结合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增加,使得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
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
肝细胞摄取胆红素能力低下:出生时新生儿肝细胞内Y、Z蛋白含量不足,通常要在生后1-2周才达到正常水平,这就使得肝细胞摄取胆红素的能力受限,导致未结合胆红素在体内积聚。
肝脏结合胆红素功能差: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GT)是将未结合胆红素转化为结合胆红素的关键酶,新生儿肝脏中UGT含量低且活性不足,生后酶活性要逐渐增高,一般要到生后1周左右才接近正常,所以肝脏结合胆红素的功能较差,影响胆红素的代谢。
肝脏排泄结合胆红素功能缺陷:新生儿肝脏排泄结合胆红素的能力相对较弱,尤其是早产儿,更容易出现排泄障碍,导致结合胆红素在体内潴留。
胆汁排泄障碍
新生儿肝炎: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如乙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可导致肝细胞受损,胆管阻塞,影响胆汁排泄,使得结合胆红素排泄受阻,进而引起黄疸。
先天性代谢缺陷病:某些先天性代谢疾病会影响胆汁的排泄,例如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出现黄疸。
胆道闭锁:这是一种较为严重的情况,可分为肝内型和肝外型胆道闭锁,胆道梗阻使得结合胆红素不能正常排泄到肠道,胆红素反流入血,引起黄疸,且多在生后2周左右出现进行性加重的黄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