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12-19
9895次浏览
溶血性黄疸,就是由于红细胞溶解破坏过多,释放出血红素,血红素经过代谢以后,变成间接胆红素,肝脏能够把间接胆红素经过加工以后,形成水溶性的直接胆红素。但是,如果红细胞溶解破坏过多,超过肝脏加工胆红素的能力,间接胆红素浓度就会升高,就会出现黄疸的情况。在临床上,各种溶血性的疾病,都可能出现黄疸,最常见的是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产生针对红细胞的自身抗体,导致红细胞溶解破坏过多,出现溶血性黄疸。其次,各种中毒性的疾病,也会引起溶血性黄疸,如蛇毒、铅中毒等,由于毒素的作用,引起红细胞的溶血破坏,出现溶血性黄疸。同时,地中海贫血患者,如果病情较重,也会出现溶血性黄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