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需综合多方面结果诊断,临床表现有发热、心脏杂音、周围体征等;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培养、血常规、血沉等,血培养是重要方法;影像学检查有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CT和MRI等,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敏感性高;还有免疫学检查和尿液检查等,综合这些结果可高度怀疑并明确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
一、临床表现
1.发热: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症状,几乎所有患者都有过不同程度的发热,热型不规则,可为低热,也可为高热,体温一般在37.5~39℃之间,部分患者体温可超过39℃。不同年龄的患者发热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患者发热可能相对更急骤,而老年患者发热可能不典型,体温升高幅度可能较小。
2.心脏杂音:约80%~85%的患者可闻及心脏杂音,可由基础心脏病和(或)心内膜炎导致的瓣膜损害引起。原有心脏杂音的患者,杂音性质可发生改变,出现新的杂音,杂音强度可增强或减弱。不同性别患者心脏杂音表现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不同基础心脏病导致的心内膜炎杂音特点可能不同,如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杂音特点与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不同。
3.周围体征:
瘀点:可出现于任何部位,以锁骨以上皮肤、口腔黏膜及睑结膜多见,约占1/3患者。
指和趾甲下裂片状出血:呈条纹状,甲床下线状出血。
Roth斑:为视网膜的卵圆形出血斑,其中心呈白色,多见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Osler结节:为指和趾垫出现的豌豆大的红或紫色痛性结节,主要见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Janeway损害:为手掌和足底处直径1~4mm无痛性出血红斑,主要见于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二、实验室检查
1.血液培养
血培养是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最重要方法:未经治疗的亚急性患者,血培养阳性率可高达95%以上,急性患者的血培养阳性率也可达到90%左右。一般应在使用抗生素前采血,急性患者应在入院后3小时内,每隔1小时采血1次,共3次,如次日未见细菌生长,重复采血3次后,开始抗生素治疗;亚急性患者每次采血10~20ml,至少应采血3次,已用过抗生素者,停药2~7天后采血。
血液培养的阳性结果可明确致病菌:不同的致病菌在血培养中表现不同,如草绿色链球菌感染时血培养多为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时血培养也较易获得阳性结果。
2.血常规
常有进行性贫血:多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分类计数正常或轻度左移。不同年龄患者血常规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可能因感染等因素导致白细胞计数波动更大。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常明显升高,可达(10~30)×10/L,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可见中毒颗粒。
3.血沉:多增快,可反映疾病的活动程度。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心动图
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可发现赘生物、瓣周并发症等,是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手段,约50%~75%的患者可发现赘生物。经胸超声心动图对较小的赘生物或位置隐蔽的赘生物可能难以发现。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敏感性高于TTE,可检出<5mm的赘生物,对明确赘生物的位置、数量、大小及瓣周并发症等有重要价值,在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时,尤其是早期感染性心内膜炎或TTE未能明确诊断时,TEE具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患者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的耐受性可能不同,儿童患者可能需要在麻醉下进行检查以确保安全。
2.X线胸片:可帮助了解心脏大小及有无肺部感染等情况,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可能出现肺部浸润影等表现。
3.CT和MRI:对怀疑有颅内脓肿、心肌脓肿等复杂并发症的患者,CT和MRI有助于明确病变情况,但一般不作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常规检查方法。
四、其他检查
1.免疫学检查
类风湿因子:部分患者类风湿因子可阳性。
循环免疫复合物:阳性率可达80%以上,尤其在病程6周以上的患者中阳性率更高。
补体降低:多见于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
2.尿液检查:常有镜下血尿和轻度蛋白尿,肉眼血尿提示肾梗死,肾脓肿或真菌性动脉瘤破裂时,可出现大量蛋白尿和肉眼血尿。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结果进行判断,当患者有发热、心脏杂音、周围体征等表现,同时血培养阳性或超声心动图发现赘生物等,应高度怀疑感染性心内膜炎,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